立即捐款

發展,是為了誰?

政府本應發展棕土以改革香港土地不足的問題,同時用以制衡「先破壞,後發展」的現象,只差一點點,政府就可以為「棕土優先」的思維踏出一大步。可惜的事,因為某派別人士的反對,事件最終無疾而終,棕土發展不成,反而變本加厲,向綠化地帶開刀。聽起來十分荒謬,但其實同樣的事情,幾乎不斷地發生。

土地屬誰?

不少人有一個疑問,就是土地本應屬於誰人?自有殖民歷史以來,政府就是香港最大的地主,土地如何分配、利用完全由政府掌握,如果說地產商引致地產霸權,不如說政府才是最富有的地產商,港英政府時期的高地價政策,令土地收益成為庫房重要的收入,至其後推出的「勾地政策」以穩定賣地收益,到現在政府無意脫離聯繫匯率,低息的誘因令炒樓情況持續,為土地商品化提供延續的條件。這些制度安排,說出在政府眼中,土地一向是香港最珍貴的資源,亦成為保障社會地位有力的籌碼。

表面上,政府是香港的大地主,但政府有能力去管理屬於自己的土地嗎?在2013年,房屋署原先計劃發展橫洲一帶的棕土以興建17,000個公屋單位,在土地資源有限的香港,綠化地帶尤其珍貴,發展棕土已成為一個大趨勢,既可以善用已破壞的土地,亦減低有心人士刻意破壞綠化地帶以助其業務發展,這個百利而無一害的對策,偏偏因為政府與地主或地產商之間的千絲萬縷,而未能堅決地實行。無可奈何的是,新界的農地於80年代至今,不斷被地產商囤積及丟空,靜待一個適合的時機,尤其當政府大力發展新界時,便向政府賣出農地,賺取可觀的賠償,或以補地價的方式向城規會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來配合政府發展,興建私營房屋。如橫洲發展一事,政府的道路設計,巧合地與「新世界」的私營房屋發展項目連接,大大減低他們開闢道路的開支,是巧合或是早有預謀,就憑政府與發展商一直以來的關係,都不難猜測。

既然土地已賣出,政府只能向地產商或私人公司回購土地,此舉實屬合理,但如何買,或以什麼土地作優先,政府的取態明顯地受制於多方面的利益。最大問題是此舉從來都不是以公眾作首先考慮,由上而下的制度,只會令權力繼續被壟斷,政府一直將土地問題歸究於香港地少人多的客觀因素,卻一直逃避自身作為大地主所出現的土地分配問題,其處理土地問題的做法與公眾訴求背道而馳,繼續助長地產商或有勢力人士於土地運用上的權力,結果反客為主,土地運用不再掌握在政府手中,而政府不敢收回橫洲棕土的土地,又是什麼一回事呢?

橫洲綠化帶_2

政府面對霸權的無能為力

在2016年3月,明報揭發橫洲的「露天貯物」地帶中,有超過一半是政府土地,而當中的3.8公頃土地被私人公司佔用多年,政府除了容許在棕土問題上未能善用土地資源外,更對佔用官地視而不見,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即使政府在該地帶有更多的土地可供發展,卻偏偏突然「轉軚」,向附近只有5.6公頃的綠化地帶開刀。看來政府為了保障該地帶業權人的租金收益,在決策上已經不需要理性思維,公眾利益也被拋緒腦後。可笑的是,在整個規劃的過程中,只有棕土業權人或鄉事派知道有關發展,他們表明不支持發展棕土的同時,更高舉收回土地會影響其租金收益為原因,推翻政府政策;而當政府轉向發展綠化地帶上的三條非原居民村時,則從來沒有任何政府人員向村民提出直接諮詢。同樣的情況,兩者則受到不同的待遇,為何政府不能以相同的做法,強硬地收回棕土?如果政府認為發展棕土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為何最初會有這個構思?而放棄堅持,又是否體現了政府面對有權力人士而感到無能為力?

單就橫洲發展一事,已說出了一個可怕的現象,政府由最初使用土地作固定庫房收益,到現在作「和親」的工具,以拉攏有勢力人士的支持,政府的決策已不再從公眾利益出發,即使事情有多不合理,只要你是弱勢的一方,政府只會虛偽地聽取你的意見,你有你表達訴求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獨特的思維,發展,原來都只是一個掩飾不公義的藉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