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聞以外的克魯曼(完成版)

每年一度的今年諾貝爾獎都會吸引報紙一些目光,今年經濟學得克魯曼也不例外,但是,本地新聞只是較關心他的近年,尤其是他在網誌的一些左翼時評(雖然他自稱自由派)。這個可以理解,因為美國大選臨近,加上這些題目更有時間性。但是,我相信有些人會認為這樣的資訊根本無意義,其實大家可以自行網上研究,不過我也不自量力地作一些簡介。.

全球化不會傷害薪金

比較優勢論」指在國際貿易下每個地區都生產自己較有利的產品,一些地區生產較廉價或優質的車,一些地區生產較廉價或優質的食物,其他地區如果在沒有比較優勢下生產同類型的東西,就會賠錢,就會被淘汰,所以地區生產需要依比較優勢法則才能賺取國際貿易的金錢。但是比較優勢論並不能解釋為何美國與瑞典都在生產同類的汽車,因為沒有比較優勢的一方根本無法把產品付運到有比較優勢的一方販賣。

然而克魯曼就全球貿易有新看法,他認為除了比較優勢外,全球貿易也受兩大因素影響,第一是規模經濟,即是在增加生產規模可能降低平均成本的情況,但也有理論上的相反情況;第二是消費者選擇,即是消費者希望保持選擇權,不希望市場產品過度淘汰,導致選擇權減少與最終質量及支援水平下降。消費者選擇導致兩地可以交易同類的產品,而規模經濟導致農民不斷移居城市,因為城市可以提供較高的規模經濟(即是較高薪金)與及較多樣化的消費者選擇。這個就是「新經濟地理」。

即使在沒有關稅下,全球貿易仍然受到運輸費用影響而變得不完美,因此,企業在選址時是在平衡規模經濟(人力及資源提供量越大越好)與運輸費兩個因素。但是,運輸費在近百年不斷下降,規模經濟的因素越來越重要,導致現年大都會的出現。

雖然克魯曼有新的看法,他仍然支持比較優勢論。面對擔心全球化令工人職位或薪金被外國低薪人士(或新金保貼)掠奪,克魯曼以比較優勢論反駁,他指美國只要維持生產力,美國人的薪金便可得保障,這是美國成功之道。相反,在生產力沒有提升的地區,他們是不可能不斷地出現「經濟奇蹟」。

東亞經濟奇蹟必定中斷

克魯曼指出經濟增長可以由增加勞動人口,勞動工時,教育與及投入資本帶動,因為這些因素而生產「經濟奇蹟」,並沒有什麼奇蹟可言。這個「經濟奇蹟」其實是政治過敏(alarmism),其根本是一些奇怪主張認為美國應該效法東亞,又或者擔心美國地位或值被蘇聯或東亞所取代。克魯曼指出新加坡九十年代的經濟成長與蘇聯五十年代的模式無異,根本沒有生產效率的改進。

日本的整體生產效率雖然不及美國,但是日本一直都有不錯的科技發展,使日本經濟成長驕人,與其他四小龍並不一樣。然而,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後,日本始終面對整體生產效率的規則所限,經濟增長始終減慢。

克魯曼也有評估中國的情況,認為中國不可能打破生產效率的規則,然而在實際評估時有不少困難,例如中國近年不斷高估 GDP 升幅,與及樂意製造虛假的經濟成就。另一個困難是計算中國的生產效率增長,那些是實體,那些不是。

克魯曼最後說明,美國與東亞國家的科技差距沒有修窄,而其他所謂「東亞經濟奇蹟」亦不值得導致美國傚法或改變思維。

雖然克魯曼沒有比較台灣與韓國,但我從他的說法有所得著。韓國的經濟增長高於台灣是依賴高物價,高匯率與高欠債所造成,而不是韓國有什麼科技優勢,這些借來的增長是需要還的:即是,韓國一年內面臨金融危機的風險會很明顯,因為國家總儲備不足以應付一年短債。

微觀經濟以外

正如芝加哥學派的雷鼎鳴指出,克魯曼是憑微觀經濟學範疇獲獎,與其財政及貨幣政策的信念無關。然而,就他的財政及貨幣政策的信念也該說一說,否則這個左翼經濟學家豈是不能完整?

新凱恩斯學派:穩定市場為重

要說新凱恩斯學派就必須說凱恩斯學派。1929 年後美國經濟大蕭條,多個經典經濟學派的解救方案通通失敗,其中各派共識是生產缺乏誘因,「造一件賠一件」,生產萎縮導致經濟惡劣。凱恩斯學派同樣主張薪金過高無法下調是生產缺乏誘因的主因,但是即使廢除工會權利,廢除最低工資,工人仍然會強力反抗減薪。凱恩斯學派主張真實薪金非減不可(即真實購買力),但減少名義薪金(即合約所訂的數字)會產生「經濟向下預期」,更多人不敢花錢或投資,作出過度儲蓄,令經濟蕭條惡化。面對經濟蕭條或高失業率,政府應該開展赤字開支,以通脹迫使薪金與最低工資作真實下調(但名義上沒有下調)。相反,在經濟暢旺時政府應該增加稅率,減少開支與打擊通脹。這個學派對六十年代北歐左翼的社會民主主義的經濟政策有很深遠的影響。

新凱恩斯學派有一點假設與凱恩斯學派的模型是不同的:那是,薪金與價格是不容易更改。因為價格不容易更改,所以根據該學派的模型,將政策目標設定為全民就業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數學模型的不同,其政府開支與干預政策都有不同,預期結果亦有不同,不過,在自由市場的視角中,新凱恩斯學派與凱恩斯學派都是干預主義。

然而,在 1965-1982 美國出現另一類不起眼的蕭條:滯脹。名義價值沒有大幅下調但真實價值不斷下調,高失業與高通脹同時發生,控制政府開支根本不能同時保持低失業與低通脹(尤其是通脹或加稅預期),因此除了知名的芝加哥學派興盛外,還有貨幣學派也十分興盛,他們認為只改變貨幣的價值(即是貨幣的供求)而不是直接以政府開支經濟才能更有效保持經濟效率,因為政府開支會產生通脹預期或加稅預期。

有關克魯曼對凱恩斯的看法,請參考 WHY AREN’T WE ALL KEYNESIANS YET?。這裡寫得不好,很大程度與 Wiki 也寫得不論不類有關。這裡寫得十分好,但是它的數學模型令人難以吃得消。

亞洲金融風暴

克魯曼預言亞洲金融風暴發生,是他主要成名作之一。他解釋亞洲金融風暴的原因,並不是政府過度發鈔,也不是政府債台高築,而是亞洲國家不少腐敗(以南韓、泰國、印尼為甚,其他國家面對風暴影響甚少),他們是朋黨資本主義,賺私人的錢,賠大眾的錢(與中信泰富可其相似),他們把公眾銀行的信用掏空,一旦遇到金融風暴,銀行通通技術破產,自然人心惶惶。

日本的凱恩斯陷阱

日本在九十年代經濟裏足不前,克魯曼認為是遇到 liquidity trap(中文譯凱恩斯陷阱,此陷阱為凱恩斯提出,因此命名)。所謂凱恩斯陷阱,是指當大眾期望持有鈔票的真實價值在未來增強(例如通縮,失業,不景),在現在消費或投資不如在未來投資,大眾就不願意消費。減息可以滅沙持有鈔票的在未來真實價值,但是日本已經零利息,減無可減,但投資者依然以持有鈔票(或其他不利生產的保本產品)為主要投資手段。克魯曼提出的解決方法是要求央行連長息也減至零,引起通脹預期。日本 99 年採用的手段是向銀行注入大量低息現金,令銀行更願意放債,從而帶動通脹預期,雖然內容與克魯曼不同,但製造「通脹預期」之目標相同。日本這個政策起初沒有效果,但 05 年慢慢壓止了通縮預期,恢復低水平的通脹。

保健計畫

保健計畫係美國的重大話題,因為保健資助是美國財赤的主要來源,然而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美國保健資助對窮人的幫助很小,形成兩面不討好。克魯曼指出美國保健計畫低效率,原因是過度依賴私營保險及醫院。私營保險基於市場運作,寧願巨額在篩選較健康的客人身上,即使行政費高昂也在所不惜,把不健康與其他人士推給政府。克魯曼指出,台灣的社會醫療保障減少了這些因為自由市場所帶來的行政費,醫護成本增幅較慢。

不過,不知道克魯曼是否了解台灣日本等地醫護人員工作量過大,士氣低落,與及希望到較高薪的地方工作嗎?社會醫療保障的好處係高效率,當然是苦在醫護人員了。

其他經濟評論

克魯曼的政論不少,包括指金融風暴兩大罪人是 Alan Greenspan 與 Phil Gramm(與 deregulation 有關)。不過,我想知為何克魯曼忘記了 Bill Clinton 或 Jim Leach,他們都是 deregulation 的核心人物,克魯曼那底是否選擇性失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