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這是為學生的好

這一年工作非常充實,能自信的說一句「無愧於心」了。但你要我給你說明如何充實,我卻無從入手;我可以跟你分享工作的快樂,卻不屑給你一種陳列式的說明。因為教育工作從來都應該是自足的,不是要達別人的標準。
前陣子跟一個同事閒聊,說到他有時會覺得誠惶誠恐,怕把一些工作做得不好不夠,予人話柄。把惶恐的原因認真探究一下,原來還不是教育界常掛在口中的一句:這是為學生的好。
問題不在何謂「好」,而是說的人以這一句話來要求別人時,驀地站到那讓人看你時抬頭抬得仰身翻倒的道德高地,斷以為對方一定無言以對:只要你反抗,你就站到了學生利益的對立面。
當然何謂「好」,根本就有很大的轉圜空間:你認為量多為好,我認為質高重要,你認為可看見的、可量化的才算好,我認為看不見的有時才更重要。更何況,可看見的可量化的,掛上一個科學的幌子之後,許多時為的根本 不是/不只是 學生的好,而是教師自身升遷的籌碼或學校立了功的明證。
然而,以「這是為學生的好」一句對他者作出要求或批評,其危險處在其邏輯本身隱含的荒謬。假設你我有一致共識的好,「要求」本身在教育工作的實踐中,根本就有邊際無著的無限性:就說學生只有一個,永遠也有更多更好的可以去做;不要忘了教育工作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即使你論證得了如何如何真是為學生的好,然而如果「對教師作出的要求」的道德合理性,只在推論那個「好」時的論據是否充分,「要求」可以無限推展到殺人的地步。這正是教改要剎車減速的原因:有教師在教改洪流之中自殺了。殺死老師的,正是教育界常掛在口中的一句「這是為學生的好」中,無限的利用,無限的恐怖。
所以一致化的教育政策或校政,從來只能視作一條最低的保險線,這條線以下的可以美名為教育質素的保證,但現實中一致化政策可以保證的質素一直低迷。反之教育最彌足珍貴和讓人神往的,正在那條保險線以上的、發展多元的地方 ── 那個空間叫作「教師自主」。
很可惜,那一條保險線卻劃得越來越高。
被人以「這是為學生的好」來質疑工作做得不好不夠時,如果問心無愧,一定要辯論到底,除了因為何謂學生的「好」,根本就是教育工作者一直要討論下去的永恒命題外,更不要失去自己的方寸,做到了多少才叫「好」才叫「夠」不是由你來定義的,我的良知才是我的判準 ──
那叫作教師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