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An Education

An Education

事先聲明,下文將有An Education 的劇情。

和Daisy 看An Education,一個十六歲的少女Jenny,被情場老手David 吸引,深受他的生活種種吸引,與他一起聽音樂會、競投名畫,飛到法國獻身,為郎君不惜與校長大吵,甚至放棄入讀牛津的機會。臨結婚前發現David 已有妻兒,大受打擊。重回母校,校長樂得她的預言成真,冷然拒絕昔日捧在手心的高材生重返母校。幸好昔日老師仍不放棄,自修一年,總算踏入夢想中的牛津。

外國電影到港上影,常變成這種不倫不類的譯名。好一個 An Education,如果視Jenny 的經歷為「一場教訓」,直譯又未嘗不可。當然,劇中更令人深思教育的目的,若單單視之為某少女的一場荒唐往事,有點可惜。但譯作《少女失樂園》……是渡邊淳一還是John Milton ?

教育所求何事。Jenny質問校長:「你話讀書沉悶,咁你呢家叫我沉悶咁讀完書,然後又再沉悶咁教書,咁讀書黎又為了乜?」校長啞然。「我想你要好好準備一下呢個答案,將來好好咁答一下下一個問你的學生!」

讀書、教育到底為了什麼?讀書時當然聽過《大學之理念》、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等等種種。但踏入社會,發現這一切都是如此虛幻。理想,可以買樓、開飯嗎?當整個社會都在追逐金錢、地位時,昔日老師教授高談(如果他們仍然在談)的理想,縱然仍是人類的價值,但又能成為我追求的價值嗎?

教育就是虛偽。老師說學問無價,即使他們也明知當年讀的數理化,將來都「終歸無有」,但仍然叫我們好好讀書。好心一點的老師,坦白告訴我們讀書考試,不外乎就是為那一紙文憑,手執大學的入場卷,再選讀自己心儀的科目。

當年Daisy笑我,憑我的會考高考成績,可說香港任何一間大學的任何一科都可以選讀,當然應該選一些有專業資格、有「錢途」的學科;在這個商業社會,讀社會科學不過是浪費時間。對對對,這是理想,但人生不單是追求這三年理想嘛!也要為將來打算一下。回想,當年老師也如此暗示這意思,說有興趣可以留待大學時選修、副修一下,主修就要「考慮清楚」。

電影後我和Daisy 在電影中心旁的金銘食麵。偶爾她也會到這種小舖子,她說有風味。她一邊吃著四寶河,一邊說:「Vinci,呢家諗起,其實你當年的選擇都幾好丫。好似我成日對住d banker、律師,有錢、有d 的文化又如何,又有乜意思呢。」

對啊!錢可以慢慢搵,大學三年就應該好好享受。這就是我當年的想法。如今說來,well,是安慰我嗎?抑或是Bourgeois Bohemian一時的感觸情懷。做人做得越耐,就越知道世間就是有一些人,像她一般擁有這世界的一切:美貌、小資、高質素的Plan A 、B、C……也如劇中所言: Young and Wise。

像Jenny、像Daisy,世間有幾人。即使錯過跌過痛過,揮一揮衣袖,又可以重新上路,昔日種種不單不是包袱,更成為「記得當時年紀小」的資產,然後快步追回資本主義的高速鐵路。所謂旳多元發展,仍是以金錢掛帥,用來安撫這遊戲的失敗者,安慰他們仍有「價值」。行行出狀元,的士司機、酒樓侍應、麥當勞服務員都可以是狀元;但可以選的話,他們會做他們嗎?

教育能改變這種一元的社會價值嗎?學校依附在這種社會價值存在,培養出的不過是葛籣西口中的「傳統知識份子」,擔當中產的角色,被壓迫的同時也在壓迫更低層的,鞏固現存的價值和制度。當他口中的有機知識份子走進社會,回首見家中老弱,為口奔馳,心中響起達明一派那首十個救火的少年,剩下的能有幾人;剩下的如果只是小數,又如何說服大多數的?

這些掃興的話題,當然不會和Daisy深究。聰穎的她不會不明白,只是社會運動不知不覺間已經加入資產、階級、職位等等門檻。從邊緣獲得權力,彼此也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