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藝發局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搞邊科? 「八十後」高調參選

IMG_2709
三位參選人,左二:葉浩麟(視覺藝術),中:鄧小樺(文學),右二:蔡芷筠(藝術教育)

「八十後」參加選舉?本星期一八月十六日,上圖三人葉浩麟、鄧小樺及蔡芷筠,組成「八十後文藝青年」,參選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當日是報名參選的截止日,三人在凌晨向傳媒發出新聞稿,夾附宣言,邀請記者下午四點半到負責是次選舉的公關公司樓下採訪,結果是一個主流傳媒的記者也沒有。也許是採訪通知發得太遲,更可能的是,有誰知道這個「推選」是什麼東東來?

在主流媒體,幾乎是不可能接觸到是次「推選」的消息,除卻數日前黃英琦曾在《信報》撰文提及,標題為《藝發局「民選」的弔詭》。近來《地產霸權》一書熱賣,大家都在談論「霸權」一族如何佔據香港經濟,如何在官方「霸位」,全部政府委任的法定和諮詢組織,幾乎都有大地產商的身影。但如黃文所言,「香港藝術發展局是數以百計的法定和諮詢組織中唯一有「民選」成分的機構。」,這是「弔詭」之一。藝發局作為一個分配藝術範疇資源的其中一個組織,那些委員席位不是應該全由既得利益者佔據嗎?為什麼會有民選的成份?

藝發局大會二十七位委員當中,有十位「民選」,這十個「民選」席位,共分成十個界別,分別是藝術行政、藝術評論、藝術教育、戲曲、舞蹈、戲劇、電影藝術、文學藝術、音樂和視覺藝術。每個界別的選民組成各有不同,但大致上可分為團體選民及個人選民。以「藝術行政」為例,政府會在憲報刊登選民名冊,列明哪一些團體及個人屬於「藝術行政」界別,團體 A 一旦列為「藝術行政」的團體成員,該團體的會員可以登記成為「藝術行政」界別的選民,在是次「民選」代表推選的活動中投票。去屆「推選」於2007年舉行,十個界別共有7029名選民,選期為期三日,每日早上九時至晚上九時,投票人數為1836,投票率26.1%,實在算不上高,當年詳細選舉結果見

去屆選舉投票率不高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十個界別中,共有四個界別自動當選,分別是藝術行政的吳壽南(吳鏡輝)先生、藝術教育的黃素蘭女士、戲劇的古天農先生及電影的杜琪峰先生。只有舞蹈及音樂競爭激烈,各有六位候選人參選。其餘界別候選人數目一直非常有限,一個沒有競爭的選舉,甚至無得揀的選舉,選民的投票意欲自然不高。藝壇耳語謂,藝發局錢少,大把鈔票也放在康文署,不值得花時間理會藝發局,所以選舉如此冷清。

功能組別模式在藝發局的實踐

十個界別、投票率低、自動當選,這不是與我們熟悉的功能組別的情況十分類似?這可算是第二個「弔詭」。

藝發局成立於1995年,當時已設有「民選」代表,這個如此「弔詭」的制度,正是英殖時期的封閉加上彭定康時代的有限度民主化相結合的怪胎產物。大會二十七名委員,只設十名「民選」,就如立法會直選及功能組別各據的設計。以藝術界別劃分,亦正是功能組別的思維模式。儘管選民登記的模式尚算開放,容許個人選民的存在,不像立法會某些功能組別只容許公司登記。然而,兩者的問題一脈相承,黃英琦的文章提到,「委員的選民基礎狹窄,首要任務是爭取資源,鞏固界別利益。數年下來,藝發局這塊「小餅」被割切成十多個更小的餅」,「錯誤的「選舉」方法卻弔詭和諷刺的局限了藝發局的發展,讓藝發局做不成倡議,也未能為藝術界發聲」。這些問題我們只要想想立法會的功能組別議員,便明白了一大半了。儘管「民選」看似開放,但即便如何,界別的設計卻會令候選人變得著重界別利益,忽視藝發局整體的角色。

選民的界定方法亦值得相榷。就如所有的功能組別都必然會出現的,就是界定選民人口(即藝術工作者),當中引伸出的兩個問題是:第一,如何界定何謂藝術家;第二,為什麼「選民」一定要是界內人士?

終極「弔詭」的是,這次選舉其實嚴格來說不上是一次「選舉」,因為儘管是次選舉會有十位界別代表「當選」,但根據《香港藝術發展局條例》 ( 香港法例第 472 章 ) ,所有藝術發展局大會的委員,都是由行政長官委任的,不存在什麼「民選」,十位當選者,都要靜待行政長官委任。所謂選舉其實是通過界內「推選」,找出代表,再向民政事務局建議委任。所以在某意義上,這個「選舉」骨子裡也是委任制。

八十後文藝青年:參選破悶局

過去一年,本網也有多起與藝術相關事件的報導,包括浸會視覺藝術系事件中大藝術系事件活化工廈《字花》被削資等事件,每一宗都關乎本地藝術界的發展,但沒有一宗得到藝發局的積極回應,特別是涉及政府政策的活化工廈問題。但從前藝發局剛成立的時候,卻不是這樣內向,對政府的文化政策或創作自由不予過問的,例如當年的政府產業署回收北角油街藝術村致令大量藝術家被迫遷事件,以及藝術作品「 新男」(或譯「新人」)雕像被滛審處列為不雅,藝發局都有跟進,甚至發出聲明。

三位「八十後文藝青年」,在宣言中正是提出藝發局「淪為分餅仔機構」,希望「發揮其倡議功能,為藝術界發聲,從文化藝術的角度給予政府政策上的指引。」打破上述的困局。筆者本欲找來不同候選人的政綱比較,然因為是次選舉的正式候選人名單仍未公佈,公眾亦不像立法會選舉般,可以從網站上看到已報名的候選人資料。筆者今屆只能找到另一位參選文學界別,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蔡益懷先生的參選政綱,主力提及的都是文學界別內的事。另外可以看看2007年選舉成功當選的十位代表的政綱,各位也可以來判斷一下。政綱裡算得上是有點跨界別「大局觀」的,一位是藝術評論界當選者陳清僑教授,他表示要:「倡議製定計劃,為香港的文化發展策略、教育改革和創意產業政策,構築未來廿年的藍圖」,另一位則是視覺藝術界的李錦賢先生。最堅的要數自動當選的大導演杜琪峰先生,政綱就只有一句:「製造機會給予年青新一代發展電影藝術。」

本網將繼續跟進是次「推選」活動,並計劃舉辦選舉論壇,各位讀者可以繼續留意。

IMG_2699
圖左二:另一位參選,電影界別的獨立電影製作人崔允信先生。

參考資料:
2010年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選舉
藝發局組織架構
黃英琦:藝發局「民選」的弔詭

八十後文藝青年參選宣言
為藝術發聲,為本土 Fill in Blanks

我們三人,鄧小樺(文學)、蔡芷筠(藝術教育)和葉浩麟(視覺藝術),組成「八十後文藝青年」,聯合參選本屆藝發局範疇代表選舉中的三個界別。眼見藝發局淪為分餅仔機構,我們失望,故而參選。希望藉著我們的付出,讓社會和文化藝術界了解青年的聲音。

作為青年藝術工作者,我們有相近的社會參與經驗,深信社會與藝術的連繫不可斷絕。藝發局不應止於資助撥款,必須盡其本份,發揮其倡議功能,為藝術界發聲,從文化藝術的角度給予政府政策上的指引。在過度管理主義的城巿,藝發局更應挺身維護藝術創作自由。

我們三人聯袂結隊,只為打破藝發局山頭壟斷的局限,重申藝術跨界別的本質。我們年紀尚輕,資歷尚淺,但我們決心引入改革。請支持我們改變藝發局,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