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以藝術救贖愛情的何式性望愛

以藝術救贖愛情的何式性望愛

文:陳志芬

相信在香港沒有機會可以這麼公開地談性。選址於麥高利劇場的其中一個目的除了是小試牛刀外,此劇更希望在較小的空間中與觀眾交流和分享所有類別的性愛經驗。

劇首先由天比高三位年青演員輪流出場,向觀眾介紹自己為「何式凝」,在Dr. Ho走進他們之前,他們三位的對白相互重疊,如上演一場三部曲。(本劇多以「三」作為主題,本篇稍後解釋)

何氏將之前所拍攝近20多名師奶對性看法的訪問投在劇場螢幕上,內容風趣大膽,引來觀眾熱烈掌聲。有趣的是一向師奶與性好像沒有太大關係,家庭煮婦完成傳宗接代的責任後便會想「收山」,安穩度過餘下人生已覺幸福,更遑論與丈夫交換什麼床上秘技。但這張香港婦女的眾生相正正反思:性對女性和婚姻也許有別的意義。

台板上的戲基本上由一本「姐姐仔秘笈」貫穿。這本秘笈的作者是一名妓女,從她接客的經驗編輯出一幀特殊的香港性學風光。各章節由不同「角色」演讀,但他們的心情全都戰戰競競得來又充滿期待,正代表性對於大部份香港人來說是種充滿好奇的忌諱。直至第三章何氏與演員Kinki所演的一對母女朗讀秘笈,手拿著書本遍遍起舞,書在牆上的倒影有如小鳥在天空自由飛翔。被認為污穢的妓女所撰寫的文字頓然變成了她們的聖經,教她們釋放情感,得到救贖。

編導似有意無意間將「三」變成一個對宗教的提示。此劇目「性望愛」開宗名義探討愛與性的關係,亦令人聯想基督教最重要的一種信念-信望愛。三個角色自稱何式凝,在劇間與真實的何氏互動,示意性、學術、藝術的三為一體;同時更隱喻聖經所提出的「三為一體」。也許有人會感到冒犯,但<何>的存在的意義就是對現有的制度和觀念,透過藝術作一次漂亮的顛覆。(當然劇中也有函蓋基督徒對性愛的看法)

演出期間,甚至後來觀眾的Q & A時段,也有大風吹這個遊戲;另一場次何氏搭上披肩代入58歲Lisa(之前其中一名受訪者),道出失去師奶身分後變成鍾小姐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當中如何用透過不同興趣分散注意力,並重新找回自我。幾位演員先在大風吹環節隨著輕快音樂繞著椅子轉,到後來擺著(代表Lisa 三種興趣的)造手動作出現,並圍著她轉。演員走位多次呈圈狀流動,暗示性別的流動,又或者在性別這個大課題下每個人及每種關係的可能性。

演員在整套劇中演譯著不同角色,帶出了別人和自身的故事。觀眾經過受訪者影片和三位演員的分享洗禮後聽到最後角色說:「何式凝,五十五歲」,接著何氏就細膩地娓娓道出她烈女般的過去。

不論穿過多少件戲服,演出過多少個角色,每個人最終都要處理自身的角色,努力發掘內在更多的潛能。劇場來到這裡令我想起賴恩慈年頭的獨腳戲<女兒紅>,她也是位透過藝術和舞台講別人故事,但同時重新塑造自我的積極勇敢女性。

何式性望愛其實就是一門「以藝術救贖愛情,用談笑創造希望」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