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參與佔中,是因為號召,也是因為我知道。

剛剛在街上,看到有兩個人在爭執,一個人叫另一個人:「去死!」而另一個人立刻回敬一句粗口,街上的行人看到情況不以為然,鬧市又回歸平靜,而那兩個人則已走到街尾,逐漸消失在街上。

一句「去死」,並沒有什麼,當大家也去看清楚那兩個人時,是在進行評估,也是去了解在街上的這兩個人會作什麼事情,發生有幾個可能性,或許他們會打起架上來,也許他們其中一人會真的去死,也有可能是什麼事情也沒有發生。而站在被叫「去死」的人眼中,他是否真的會去死呢?大家可能對於我的這個問題會一笑致知,但其實這是涉及批判思考,我們其實知道是否應該「去死」,而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他們也會思考「去死」的後果,因著人的行為是理性的,他們作出的行為及行動,也是應真思考過而作出的。

看著一張海報,內容是一批政治人物去叫人佔領中環,接著是問這些人在佔中的時候會在那裡。當中存在著最小兩個問題,就是在說明當群眾佔中時,這些政治人物會否與群眾在一起,因而提出群眾因政治人物的號召而去佔中的行為是否理性,以及群眾是否有思考被這些政治人物所利用以換取他們的政治利益。

其實在社會上,很多時候我們也會懷疑其他人的行動是否理性,是否有作出思考才去進行有關的行為,當我們有這些懷疑的時候,大概其中一個原因是未了解其他人的行為。那張海報,是在詢問為了其他人而佔中是否值得,當中否定了群眾是有思考過佔中是為了什麼原因。而海報亦暗示政治人物在利用群眾而去獲取個人的利益。

這個情況,我們就要再去思考為什麼要「讓愛與和平佔領中環」了。首先,佔中的這個行動,是要以佔領中環,去使政府聆聽民間的訴求,從而希望改變政府在政治改革,包括行政長官提名權及選舉權的決定,希望使整個特首選舉能在國際標準之下進行。佔中是一個過程,去換取一個符合國際標準,大家也能接受的提名及選舉辦法,目標也是為了解決香港自1997年以來的政治紛爭,使香港更能夠長遠發展。因此這個政改,不是為了政治人物的個人利益,而是尋求一個社會大眾也接受的長遠發展機會。

最後,有人說群眾是否被煽動佔中?煽動,其實是一個由上而下去觀察事件的概念,因為當中埋沒了群眾的獨立思考,也忽略了為什麼會能夠號召、組織及集體行動,而當中的號召,正正就是運動或煽動出現的原因,群眾進行運動,是為了個人,也是為了社會,當中的訴求就是能夠組織群眾的原因。如果當權者的視覺只是煽動,而非真正了解運動出現的原因,那麼這個當權者的座位,也岌岌可危。我相信群眾是理性的,他們對於自己的行為是負責任的,況且明顯地,佔中明顯地並不是一個「嘉年華」,相信青年人不會一窩蜂地參與,而不去問所謂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