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提委會過半數出閘,或是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最佳著手

昨日(8月27日),人大會議後有「消息」指出,2017年特首選舉會由提委會全權提名。提委會沿用四大界別,由1200人組成,如要成為特首候選人,則須過半數提委會成員投票支持。

消息仍然有待證實,今日想探討的是如果方案屬實,對香港的繁榮穩定而言是否最好?

中央先作篩選,不等如對港不利

有人說,因為提委會多由建制派組成,提委會過半數才可出閘,那就是代表泛民成員無辦法成為候選人,所以就是「假普選」了。

首先,在法律上,泛民陣營中不論激進還是溫和派一樣有機會成為候選人,他們都可以爭取提委會支持。「提委會過半數」,在法律上並沒有將任何人摒出局外。

既然法律上並未拒絕任何人參選,接下來,我們就要想想,泛民所說的「真普選」是甚麼意思?是否一定要在政治上能有泛民成員成為候選人才算真普選?如果答案為「是」,則整個選舉前提就如李飛主任或黃國健議員所言:「口口聲聲的國際標準,還不是要讓自己入閘?」

香港的政治光譜十分奇怪,分為「建制」和「泛民」。第一,如果說建制就是親中,我不禁要問,香港已經回歸祖國,是中國的一部分,親中不是理所當然的嗎?早前傳出泛民各政黨收留黎智英的祕密捐款,黎智英的手下MARK SIMON 和美國CIA 大有關連,民主黨涂謹申、工黨李卓人、社民連長毛、教區前領袖陳日君,人人有份收錢,永不落空(公民黨毛孟靜堅稱沒有收錢,我強烈建議毛告黎誹謗,以正視聽),如果他們都疑似和外國勢力眉來眼去,為何一定要讓他們有份選,讓一批和中央不咬弦的人才算「真普選」?對香港的繁榮穩定有何好處?香港的特首在職能上要和中央溝通,下要管治香港,如果選一個反對祖國的人出任,對香港繁榮穩定有何好處?

第二,如果全由親中人士出選,那每個候選人都是一樣,沒有分別嗎?才不。在路線上,除了飯焦所提的例子:「陳婉嫺是勞工界,陳智思是商界,二人路線完全不同。」還有政治智慧備受讚賞的曾鈺成、財技過人的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又或者現屆政府的代表(估計為梁振英或林鄭月娥),這些人如果出選,施政理念難道會是完全一樣,毫無分別嗎?

泛民支持者所欠缺的,其實是對香港的繁榮穩定缺乏承擔。如果說要讓人人都能成為候選人,那好處是甚麼?「人人都有被選舉權」,提委會過半數在法律上一樣沒有違反這個原則,而政治上而言,這句話相當虛無,毫不實際,如果連中央完全不能接受的人都要有被選舉權,對香港有何好處?

香港人生活艱難是因為回歸?

回到現實,這麼多香港人不喜歡中央,明知泛民議員收錢都要擁抱泛民──反佔中遊行的參加者收二三百元是收買,泛民議員收五十萬、一百萬就是無條件捐助?──是因為生活上不如意,想要求變嗎?如果有人認為生活不及97前輕鬆,所以令大家誤以為是回歸的錯,那就不妨看看大家所嚮往的歐洲各國,08年金融海嘯後,他們的經濟還未完全復原,失業率持續高企,以前宗主國英國為例,須直至今年二月才跌至6.9%,香港呢?才不過3.1%。今日的香港相比他們,不知好上了多少倍。除了香港人勤奮上進,努力收復失地,中央的支持難道完全無關?

經濟進展緩慢,人口老化等是全球面對的共同難題,不獨是香港需要面對,而香港事實上是一塊福地,說吃的,日式放題、韓燒、印度薄餅……應有盡有,要買的、要享受的,其他國家所沒有的,中國其他城市所沒有的,香港幾乎都不缺,這是內有港府主導、建制派協助、外有中央遙距支援而經營出來,還是泛民議員叫叫口號、舉牌、掟蕉、訓街所造成?還是港人覺得自己是天上派下來專門享福,這一切好處都是必然的嗎?如果說港人普遍上班壓力大,那麼你的上司是中共派來的嗎?還是香港人普遍缺乏人文關懷,不少港人老闆以為出了糧給你,便是買了你的生命力,諸多挑剔,當你是奴僕,為公司無限期拼命,準時下班是懶惰,OT才是好員工,這是中央下令的嗎?還是我們這個城市本身普遍的劣質生態?如果說買樓艱難,董建華政府提出的八萬五為何又要反對?是因為會打沉樓市嗎?那麼樓市現在夠高了沒有?梁振英政府不斷「盲搶地」,為市民建房子,但卻屢遭反對,我們不是不知道填海增加土地供應會影響海洋生態,但權衡利弊,人沒房子,不應是較優先的考慮嗎?香港的確是面對不少問題,例如遊客過多,所以梁振英政府已打算收緊自由行政策,面對難題,我們應同心協力解決,而不是勉強再讓一班反中亂港的人出來,增添這裏的內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