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府無心解決交通擠塞問題

政府無心解決交通擠塞問題

原題為〈交諮會減塞十二招,運輸署主導下的產物〉,原圖自蘋果日報

文:香港地球之友助理環境事務經理周月翔

交通諮詢委員會受運輸和房屋局所托就擠塞問題提交研究報告,提出十二項建議,大部分向私家車開刀,提高各項徵費和稅收,並建議盡快研究電子道路徵費。簡單而言,舊招循環再用。唯一可取之處就是承認擠塞問題是因為車輛太多,警方和運輸部門對付違例泊車未有果斷執法。變相還佔領運動一個公道,塞車乃運輸政策不足累積而成,非佔領期間才出現。

但政策問題,是否單以收費就能解決呢?有交諮會成員親口承認,加費效用有限,但在運輸署力主之下,有此結論,最諷刺的是,該成員更承認部份招數在灣仔中環繞道及三隧有分流方案後,已無存在的必要。反映政府無心解決擠塞問題,但求就手拋出一些建議敷衍應酬了事。

污染面前,貧富平等

私家車既是交通工具也可視作奢侈品,視乎用途。有人純為享受駕駛的樂趣,有人有工作出行的需求,家有小童和長者的,更加是重要的工具。無論那類的需求,富豪和中產、基層都是同等的。但交諮會報告認為,由於擠塞嚴重,駕駛私家車的成本就必須大大提升,包括首次登記稅和牌費等都要加。問題就來了,這些加費對有錢階級來說,微不足道,但對中產和基層來說,就打擊甚大了。即使有效疏導交通,但變相製造特權,只要付得起錢就可合法排污。

報告犯了一個思路錯誤,因果關係錯配。報告指出,「主要道路平日繁忙時間的行車速度更低至每小時10公里,僅較成年人每小時4至5公里的平均步行速度略高。」要留意的是所指的是繁忙時間,即是說,擁有一架車但只要不在繁忙時間及路段出現,問題並不大。要知道香港其實有不少是週末駕駛者,也有不少人駕車時並沒有行經繁忙路段,他們沒有製造擠塞,那為何要受罰呢?香港過往曾經多次調高首次登記稅,但私家車增長同樣穩步上升,足以說明此招早已失效,為何仍要再用呢?

道路管理應重分流及規劃

既然買車無罪,那私家車錯就錯在於不適當的時間使用。多項數據已經顯示,繁忙時間佔最多的是私家車。而報告引述民意調查的結果亦反映,逾六成市民和超過七成駕駛者認為不應給予私家車使用道路的優先權。如是者,要解決問題就非靠抑壓買車,而是道路使用的管理,責在運房局本身了。為何容許這麼多私家車在繁忙時間湧入繁忙路段呢?增設巴士專線、巴士快速通道,中環德輔道中設行人專人區等等建議,其實都有助公共交通工具在不受私家車影響下,為大眾市民提供快捷、廉宜的服務。而受措施影響的私家車車主,也不會因收入有別才被排擠在外,造成階級矛盾。可惜報告並沒有著墨。

研究同樣忽略了另一個重要元素,就是如何促進交通分流。港島同九龍其中一個擠塞主因是三條隧道的使用量嚴重地不平均,令隧道兩邊入口的車龍難以分散,所以即使是按交諮會建議實施電子道路收費,不將東隧和紅隧的車分流至西隧,西隧依然被浪費,而另外兩條隧道由於收費偏低,依然會在東區走廊、灣仔、紅磡和旺角一帶引致擠塞。但倘若解決分流問題,電子道路收費的需求又會大大減低。

長遠的規劃註定波折重重,政府用了十年時間和花了七百萬公帑研究三隧分流,最終都是胎死腹中。故此難以期待得八個月時間交貨的交諮會有何新意。徵費為主,想怕也是取決於操作成本較低,行政最便利。要運房局此刻迎難而上?都是那句,以梁班子現時的政治能量,無法駕馭運輸署,可以有何作為呢。

相關文章:
交諮會首提需求管理解決擠塞 地球之友促優化道路使用權,治標兼治本〉— 香港地球之友
私家車交通擠塞元兇 需求管理規劃新出路〉— 健康空氣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