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工作坊尋中環街市保育出路

工作坊尋中環街市保育出路

(獨媒特約報導)中環街市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物,並委託予市建局保育,各界對該保育方案一直爭拗不斷,至今空置已12年。中環街市關注組早前提出「原面積復修及建設創新市集」的新保育方案,於上周五(7月24日)舉行工作坊,與來自不同背景的成員討論方案的細節及日後的行動。關注組成員表示需繼續遊說市建局,並計劃到中環區內宣傳方案。

中環4層

中環街市概念圖文解說

中西區關注組羅雅寧指不希望中環街市變成另一倒模的大型商場,希望成為一個現代市集。她指過去中環街市服務不同階層人士,售賣的多是本地生產貨品,新方案將傳承舊日這些特點。新方案的中環街市以社區為本,服務社區為首,鼓勵履行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並鼓勵共創及創業,體現「衣食住行」的共享經濟模式。

建築師黃頌威於工作坊上展示中環街市各層的概念及內容,他提出有三個原則︰Coshare(共享)、Cowork(共作)、Cocreate(共創)。

地下設為街市,建議仿效台灣「上引水產」的模式,即叫即煮。此外,位於地下中間的位置可以設為「彈起區」,舉辦小型音樂會或其他表演,或供大眾流動攤販之用。街市外圍的空間則可供政府推行的「流動美食車」進行營運。

中環1F

一樓設為靜態物品區,包括生活雜貨、民藝手作、咖啡店及「共享工作間」。「共享工作空間」讓不同工作界別的創業者聚集,成為其意見交流的平台,建立網絡,促進跨界別協作。

二樓可用作展覽區、立吞區、多用途長廊。

三樓前身為員工宿舍,可用作天台吧、共享空間、多用途活動室。不同志願團體均可租借空間,舉辦不同文化、教育、創意等不同形或的活動。

中環街市的營運模式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姚松炎指,以古蹟保育為本的預算共有四大原則︰一、政府不會收取租金;二、首次大規模維修由政府斥支;三、營運機構自負盈虧;四、營運機構負責古蹟日常維修。他表示未曾擔心收支平衡的問題,反而擔心租戶將紛紛競投鋪位,憂慮如何公平地讓不同有志之士能在中環街市創業。

姚強調不會以外判形式聘請員工,而食肆的租金可能設定得較高,手工藝等鋪頭的租金則設得較低,藉此拉上補下。另有研討會出席者建議,可以設立準則,以租戶的社會使命作評核基準,包括會否履行社會責任、環境可持續性等。

續與市建局溝通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講師鄒崇銘提到,在6月與市建局局長蘇慶和會面,介紹有關方案。鄒認為這種由下而上民意表達的模式始於喜帖街重建項,也許嚐過失敗,但仍需不停嘗試,也視之為練習,相信總會成功。然他明言不會於短時間見效,需長時間方能看到成果。他又形容市建局僅需要「下台階」,局方一向在不同計劃中賺取巨額盈餘,惟是次卻需要接受該方案乃「非牟利」。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專任導師梁志遠指有關的會面氣氛良好,雙方皆有交流,惟強調市建局並未對該方案作出任何承諾,並將於中環街市復修的期間繼續遊說當局。

喚起中環居民關注為首要

關注組建議喚起大眾及中環居民的關注,除了在傳統或新媒體進行有關的倡議,成員亦計劃深入社區,在中環設立街站或展覽,提倡有關中環街市的概念,引起港人及中環居民的關注。

記者:楊家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