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港大學生今起罷課 300人集會促廢特首任校監

港大學生今起罷課 300人集會促廢特首任校監

(獨媒特約報導)港大學生發起罷課,要求改革《大學條例》、取消行政長官必然任政府資助學院校監、增加校務委員會代表性。罷課由今日開始,至少持續一星期,近300名學生今午於港大黃克競平台集會。罷課委員會成員王俊杰稱,視乎下星期二校委會會議如何回應罷課訴求,再決定下一步行動,呼籲更多同學加入,亦希望老師表態支持。

罷課訴求包括成立專責小組檢討《大學條例》,廢除行政長官必然任政府資助學院校監,增加校委會校內委員數目,以及現時由特首委任的委員,包括校委會主席,改由校委會委任。

罷課委員會成員王俊杰承認今日參與集會的人數未如理想,認為與是因為開學僅3天,宣傳時間不足,以及議題艱深。王指委員會會加緊宣傳,期望更多同學加入,又指罷課本身就是一種宣傳。

IMG_0233
罷課委員會成員梁麗幗(左)、梁天琦

宣言:罷課或許徒勞 但不能潰散

前學聯常委、罷課委員會成員梁麗幗宣讀罷課宣言,批評梁振英政權再次強姦民意,無視反對,委任「教育界敗類」李國章為港大校委會主席,干預院校自主。宣言又指,學生過去嘗試過靜坐、示威、公投、圍堵衝擊等各種行動,未能取得成果,今次罷課反抗也可能徒勞,但不能因此潰散,必須以行動喚起關注。

罷課委員會另一成員梁天琦則指,今日和他們作戰的人眾多,包括前學聯、學生會及退聯成員,他們都視薄扶林為家,而政權的爪牙已深入家園。梁呼籲更多的港大同學加入罷課行列,表示今日的罷課便是捍衛尊嚴的前線。

IMG_0273
港大教師及職員會主席張星煒

教職員未罷教罷工 憂法律責任

罷課集會難以見到老師身影,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表示,老師一日不罷教,同學將會勢孤力弱,希望老師、職員能站出來支持同學。

港大理學院講師陳志宏上台發言,坦言老師也有顧慮,難免有軟弱的時候,他表示自己也背負壓力,但呼籲其實老師應該就今次事件至少「作一個表態」。陳志宏又指現時港大的人事任命是「緩慢和局部式的溫水煮蛙」,特首及校委會把持港大,漠視群眾聲音,批評有人濫用校委會的權力。

港大教師及職員會主席張星煒發言表示支持學生罷課,教職員會原本也策劃罷教罷工,但憂慮法律責任而未有成事。張星煒重申每一個員工都應捍衛港大的自主,教職員會、校友關注組與罷課的訴求相同,未來會就這些訴求發起公投,並希望帶上立法會討論。

港大新聞及傳播研究中心副教授傅景華在旁聲援,但表示對罷課有保留,認為只對校內有影響。不過傅景華表示尊重學生罷課,下午的課堂會錄影,讓缺席學生重溫。

94年法律系碩士畢業生、填詞人周博賢支持罷課,又指他認識的教授沒有罷教均有其苦衷,例如前途很可能受影響,他個人表示理解,但同時認為老師應該參與。他亦呼籲更多同學加入,影響更多老師加入。

IMG_0239
各大院校代表於集會上發言

各院校聲援 籲共同抗爭

各大院校代表到場支持,學聯秘書長羅冠聰指,港大在院校自主上所受的壓力最大。羅又指抗爭是確定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確保自己不被世界改變」,告訴公眾有人仍在堅持重要的價值,呼籲各院校同學一起並肩作戰。

理工大學學生會幹事會成員鄭國明表示,理大校委會學生代表過去一年一直空缺,情況也不樂觀。浸大學生會會長陳思豪則指,浸大已成立專責小組跟進校董會組成、廢除特首校監必然制,他認為顯示其他院校亦同樣能做到,呼籲同學共同抗爭。

IMG_0290
文學院二年級生鄺頌晴

港大生:理性行動無用 唯有訴諸罷課

有學生發言呼籲未有參與罷課的同學加入,文學院四年級生吳同學指,罷課的同學為了守護港大而犧牲學業,這些成本應由所有港大人共同承擔,「可以為雨傘運動站出來,為何今日不可以為港大犧牲?」文學院二年級生鄺頌晴亦指,旁觀者未必願意犧牲,在座參與罷課的人有責任告訴他們抗爭的重要,希望更多人加入。

在台下參與集會的政治及法學系一年級生朱同學指,經過公投等理性行動表態,校委會仍拖延副校長任命,李國章又獲委任為校委會主席,盡顯校委會專橫,因此要訴諸罷課。土木工程系四年級生吳同學亦指出,多次公投顯示港大師生反對李國章任校委會主席,民意清晰,認為李仇視港大,過去於教育界亦沒有貢獻。但他認為長期罷課並不可行,會變成消耗戰,應速戰速決。

IMG_0309
集會結束後同學繼續宣傳罷課,製作橫額。

罷課由下而上決策 周六商未來行動

罷課委員會委員梁麗幗指,今次罷課形式有別過往行動,決策權在於罷課大會,而所有持有效港大學生證的人都可參與大會,下一次大會將於本周六(1月23日)舉行。

港大學生會會長則會於周五(1月22日)舉行港大制憲商討日,希望就修改《大學條例》制訂建議,再進行公投。

IMG_0285

集會期間,有約10名自稱「珍惜群組」的成員手持橫額操入港大校園,圖擾亂學生集會。他們高叫「港大學生搞事,禁錮校委」,雙方被保安分隔。有學生高叫:「俾你講完先收你皮。」

記者:麥馬高、劉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