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梁耀忠:醫政分家 方為上策-回應醫委會改革爭議

不幸地,醫委會改革一事,令社會再度撕裂。連日來,有意見批評醫生只顧業界利益,內地醫生更被標籤為水平低劣,至於議員的投票取態,支持議案被認為是引入內地醫生出賣巿民健康,反對議案則被認為妄顧病人權益。我希望這篇文章可以讓關注病人權益的巿民,多一點參考,共同為病人權益找尋適合的出路。

醫醫相衛存在 改革卻無助病人投訴

過去我曾經跟進不少醫療事故,親身感受到醫醫相衛的問題,即使是立法會議員,在各種醫學名詞、專家報告跟前,也難以追究失誤因由,一般基層巿民,若不幸遇上醫療事故,更加有冤無路訴,苦不堪言。

可惜,醫委會改革方案未能解決問題,因為病人投訴的跟進時間冗長、程序繁複,就算在新條例下,仍有大概三十個月時間花在行政程序上,委員的增加及更替並不能解決問題,而是應增撥資源,多聘法律顧問及縮減行政程序等。若然醫生的執業門檻降低,醫療質素受到影響,將會出現更多病人投訴,屆時投訴的處理時間只會更長,不見得對病人有利。

張宇人議員提出醫委會改革建議時,早已指出改革方案是為了放寬醫生的執業門檻,事實上,海外醫生執業試與本地醫科生畢業試水平一樣,而英美國家考生的合格率為50%,中國考生為16%,若門檻放寬,難免令人擔憂醫療質素會否受到影響。

醫政分家 方為上策

其實,醫政是應該分家的。病人投訴獨立開來,成立獨立組織跟進,當中包括病人團體代表、非業界和業界等人士,專責處理病人投訴,確保病人投訴能夠得到有效而公正的跟進。

醫委會則保持原有宗旨,處理業界事宜,例如執業門檻等問題,繼續專業自主,不致影響醫療質素及巿民健康。

醫委會能從這些方向改革,相信有更多的議員、醫生、病人支持,因為既能回應病人投訴的困難,又能維護醫生的專業自主。

病人輪候時間長 更需培養本地人才

由於病人候診時間太長,有意見期望引入外地醫生,可以改善現況,我們並不反對。不過,事實上,目前有限度註冊的醫生,經由醫委會審核,不用考執業試,也可在港工作。倘若降低執業門檻,或引入更多有限度註冊的醫生,確令人憂慮醫療質素下降,同時,由於巿民不信任特首委任制,所以醫委會未來的組成與決策,難免引起憂慮及爭議不斷。比較可行的方法,其實是追本溯源,政府增撥資源,培養本地人才。

政府現時每年培訓約二百多名醫生。於2012年,政府大幅增加醫科生名額至420人,他們將於2018年畢業,醫管局應吸納這批醫生,並增加資源培養本地人才,方能長遠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

再者,醫管局的醫生人數只有五千多人,佔全港醫生不足四成的比例,如何改善公立醫院的工作環境和配套,吸納他們長遠服務公營醫療系統,才是問題所在。工時不人道、資源分配不均、醫護人員不足,令不少有理想的醫生沮喪失望,轉向私人巿場。而海外醫生留在醫管局工作的比例,更遠較本地醫生為低,他們在港註冊後,大多投身私人巿場,證明引入海外醫生根本不是對症下藥,枉論解決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長遠問題。

總結而言,病人權益的出路,在於能夠有一個針對性的解決病人投訴的改革方案,而非目前的方案。我們認為:

1. 把病人投訴從醫委會獨立開來,成立獨立的委員會,由病人團體代表、非業界人士及業界人士等組成,專責跟進病人投訴。

2. 取消醫委會的委任制度,以民主方法產生委員,避免特首政治干預醫委會。

3. 增撥資源培訓本地醫生,並應立法標準工時,改善公立醫院醫生的當值制度及增聘醫護人員,長遠解決輪候時間過長的問題,保障醫生及病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