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出埃及記》: 體制抵抗者的孤寂與衰亡

《出埃及記》: 體制抵抗者的孤寂與衰亡

一、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很cliché,但也許最能概括2007年彭浩翔執導的《出埃及記》。

時隔十年,饒富啓迪。

二、

眾所週知,《出埃及記》取名自舊約聖經故事:以色列人在上帝使者摩西引領下,逃離殘暴強國埃及,最後在應許之地建家立國。電影以此為名,目的顯然是要講述一個有關自由和救贖的故事。

除了命題外,一開始的英女皇畫像也為電影定下基調,預告著這是一齣政治電影,而不是單純探討兩性關係的奇情懸疑片。通過往後種種指涉:曾蔭權時代政治口號、 多番出現的紅色意象、、大陸女子潘小源(溫碧霞飾)侃侃而談來港前後的心路歷程、及選用《小城大事》一歌以突出「小城」窘境,不難梳理出電影實際上是一個 港中寓言。

那麼,《出埃及記》到底要在香港政治問題上表達什麼呢?

三、

電影由英女皇畫像的眼睛近鏡開始,然後畫面徐徐拉遠,逐漸映出一群身穿蛙人裝束的半祼壯漢,在昏暗的走廊中有恃無恐地圍毆一個毫無還擊之力的漢子。

與《發條橙》異曲同工,這一幕以慢鏡配西洋古典樂呈現,與眼前明明白白的醜惡極不協調,瀰漫著荒誕詭異之感。高雅莊重的音樂淪為粉飾荒謬的工具,沉穩有序的鏡頭變成強逼觀眾直視暴力的無形手,這種深刻的矛盾拉開了電影的序幕,並隨著劇情的推進愈演愈烈。

四、

從電影末段我們得知開首這段「超現實」的情節乃二十年前入職不久的警員詹建業(任達華飾),在警署當夜更時親眼目睹的事實。後來得師兄點醒,知道這是警察打 犯逼供的慣例。不甘同流合污的他決定如實向上級投訴,結果不但未能彰顯公義,更換來上司劣評、同事排擠,仕途從此一蹶不振。

詹建業自此在警隊中浮浮沉沉,高不成低不就,卻始終沒有離職。為什麼呢?是沒有能力和信心轉行?對警察天職仍抱熱衷?還是純粹為糊口打份工?電影沒有提示,但從他開口閉口都是警隊規矩及對同事儀表不整的不以為然,可見詹建業雖安於現狀,但至少在明哲保身之餘依然恪守本分。

然後,他遇上涉嫌偷窺的關炳文(張家輝飾)。親身經歷「當事實荒謬到一個程度就沒人相信」慘痛教訓的詹建業,沒有認真對待關炳文「女人組織密謀殺男人」的供詞,直至口供不翼而飛及關炳文前言不對後語,始引起他的注意,決心追查到底。

五、

可惜在習非成是的瘋狂世界中,尋找真理註定是困難、孤獨的。

電影運用了不少靜止的特寫和長鏡頭來表現詹建業和關炳文的孤寂,反映出兩人在追求真相的道路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這些壓力的來源,就是他們處身的社會環境。以下試以較具代表性的詹建業來分析一二。

詹建業服務的警隊是政府執法部門,理應公正嚴明,但從電影所見,警隊內部階級森嚴、官官相衛,不過是玩弄權術的專制機器:方子睛(邵美琪飾)被詹建業揭發妨 礙司法公正,卻能藉高層關係欺上瞞下,輕易胡混過去;警隊上下小圈子林立,排除異己,人事升遷調動全憑長官喜好與人際關係;遇上如詹關二人般尋根究底的 「好事之徒」,則威逼利誘,使盡橫手,務求阻止真相浮面;更甚者不惜黑白勾結,讓長髮紋身江湖漢代其執行私刑。最令人心寒的,是維持治安的警隊竟成為殺人 組織的地下指揮部,以法之名,行不法之事!

腐敗的制度必然製造出奴隸般的依附者,因此片中每個出場警員都因循妥協,毫無儆惡懲奸之雄風:辦 公時間擅穿拖鞋、為慶祝女友生日而早退、碰面時空洞市井的「隊酒」寒喧等,已經有違紀律部隊的專業形象;及至遺失囗供後既沒有通知值日長官、又沒有與證物 房核實交收情況,更充分表現出少做少錯的苟且作風。這些依附者不僅自己甘當奴隸,也要求別人當奴隸,所以當詹建業合理質疑命案女事主做肥膩飯菜給高血壓丈 夫時,就馬上惹來同袍嗤之以鼻。槍打出頭鳥,詹建業調查真相,無疑是以個人之力挑戰整個不義體制,被孤立排擠倒變得理所當然。

體制以外,社會上所謂「主流」的價值判斷也是幫兇之一。詹建業的外母(余安安飾)抱怨女婿位微薪低,催促他建立「自己的事業」,穿針引線要他合伙做保安器材生意;詹建業的妻子(劉心悠飾)對丈夫竭力偵查的案件不僅不表關心支持,更因為詹建業沒把心思放在新居裝修而大發雷霆。這種金錢掛帥、個人利益至上、各家自掃門前雪 的社會風氣,反襯出公義和自由是如何的曲高和寡。

體制內高官把持,體制外庸眾當道,這是抵抗者的孤寂,也是時代的悲哀。

六、

關炳文和詹建業同是陷於夾縫中的抗爭者,但二人交滙的地方不多,命運亦不盡相同。

關炳文在電影中由始至終都是獨來獨往。他孤身生活在廢棄貨櫃裏、形單影隻地默默工作、獨自一人調查女人殺人集團、危急關頭連找個朋友幫忙都沒有,只能氣急敗壞地搶前妻潘小源的錢來逃命,最後無聲無息被殺人滅口。

詹建業與妻子貌合神離,工作及調查又毫無寸進。生活的鬱結苦悶使他軟弱,終被殺人組織乘虛而入。他無力抗拒潘小源的色誘,無心再冒險追尋真相,情願服膺不公 不義的體制,甘心做回沉默的庸眾。本來形象正直的詹建業,在K房裡卻顯得那麼侷促猥褻!唱的是小城哀歌,也是自己的輓歌。一次不忠,百次不用,行平凡的邪 惡者最終亦死於邪惡手中。

以結局而言,關炳文可謂「親手造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裡面」,歿於孤立無援;詹建業則「躬行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結果毀於一己私慾。

兩人死了,世界沒有因此改變甚麼。

七、

「小!講極你都唔信。喂你咪戇鳩鳩咁啦!事實你又唔信,硬係啲野知得少呢,又撚鳩咁嫌蝕底咁。你醒下啦!」

八、

《出埃及記》是一齣悲劇。偽善敗壞的社會裡,充斥著狼狽為奸的既得利益者和甘於為奴的沉默大眾。兩個清醒的抵抗者,在帶來一絲光明希望之前就已經墮落、衰亡。與原著不同,電影中沒有上帝大顯神能,沒有摩西挺身帶領,沒有渴望改變的群眾,沒有英雄,沒有革命,沒有逃脫,沒有救贖。

電影透過關詹二人的失敗,一方面對體制抵抗者的孤苦挫折寄予同情,另一方面對他們只懂單打獨鬥和急功近利作出沉痛的諷刺和批評。

抵抗者全軍覆沒,黑暗依然肆虐。電影的結局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問題:之後還會有誰奮起對抗不義嗎?

孤墳換來的,是一聲訕笑抑或一圈花環呢?十年後的今天,香港還未給出一個答案。

「十減一得九 九減一得八
八減一得七 七減一得六
六減一得五 五減一得四
四減一得三 三減一得二
二減一得一 ⋯⋯」
(達明一派《十個救火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