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2016書選

2016書選

時間就如白駒過隙,匆匆一年轉眼將盡,照例回顧一下今年讀過的書,雖然未必全是本年出版,但都想選一些值得推薦和分享的,寫些感想和筆記,聊作記錄。

1. 劉慈欣 《三體》、 《三體II 黑暗森林 》、 《三體 III 死神永生》 (2011年,出版社: 貓頭鷹)
二○一五年雨果獎長篇科幻小說獎得主,慕名而讀,確是非同凡響。從一九六0年代文革時化的中國東北,到遙遠未知的太空宇宙,跨度數百年,史詩式的科幻小說,氣勢磅礡。當得知外太空三體文明的艦隊向太陽系駛來,幾百年後才到達,而地球科學水平被鎖定,究竟地球人如何應對?智子、面壁計劃、持劍人、黑暗森林法則、二維化,以至當中的道德取捨,都寫得十分精彩和深刻。當讀過《三體》,再看人、世界,以至當下的時間和空間,好像所有概念都已經不再一樣。

三體已拍成電影,馮兆峰、張靜初擔綱,可惜據說仍在後製,上映無期,不知會不會拍?,只好期待。

香港科幻會會長李偉才早前在中大的讀書會談《三體》,值得一看。

2. 陳嘉薰《最後的房子》(出版社: 突破)
華人一直以來都忌諱死亡,但在香港,生死教育慢慢開始多人談論,甚至著書介紹,陳曉蕾的「死在香港」系列以至近日出版的「香港好走」系列都是表表者。資深病理科陳嘉薰醫生寫的《最後的房子》也同樣看得人感觸不已。殮房不必然冰冷,當中的故事每每溫暖人心。雖然未必每個人都有房子,但絕大部香港人在死後都會在最後的房子待上十多、二十天,當中的配置、安排和處理,對於亡者以及家人來說,都十分重要。在殮房也可以看見生命。

善別達人:在殮房看見生命

3. 郝景芳《孤獨深處》(出版社: 遠流)
繼2015年的劉慈欣之後,郝景芳亦在2016年憑短篇小說〈北京折疊〉獲得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孤獨深處》是她的中短篇小說結集,收錄〈北京折疊〉、〈弦歌〉、〈繁華中央〉等。〈北京折疊〉說的是未來的城市分為三層,分享四十八小時,世界定時翻轉,高樓大廈鋼筋磚塊收攏合併,折疊成立方體。生活其中的人各有管制而不得隨意流通。除了生活質素、空間的差異,同時也有時間的差異分等,構想精妙。雖是科幻想像,但對人性的描寫頗為深刻、真實。如果如作者所說這是一個長篇的楔子,那這個長篇的確令人期待。

另外〈弦歌〉和〈繁華中央〉相連,外星人入侵的故事,不期然想到劉慈欣 的《三體》也有相同的主題,但當中人類的應對迥異,如果做些對比也應該十分有趣。而〈阿房宮〉、〈深山療養院〉亦十分不錯。

4. 王柯《東突斯坦獨立運動:1930年代至1940年代》(2012年,出版社:香港中大大學出版社)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新彊曾經出現過兩次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1933年建立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因得不到蘇聯的支持而只維持3個月便告潰敗。然後盛世才入彊,在得到蘇聯的支持下主政新彊近十年。後來盛世才與蘇聯關係破裂,蘇聯轉為支持新彊的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勢力,旨在維持在新彊的勢力,將新彊變成一個屬於蘇聯勢力範圍的地區。在蘇聯支持下,1944年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成立,然而蘇聯在當中擁有極大的發言權和決定權,主導了當中的軍事勢力,模糊了東突獨立運動的目標,亦削弱了突厥系伊斯蘭民族居民的政治主體性。領導層中的親蘇知識份子均遵從蘇聯的意旨。

當1945年蘇聯因國際形勢而改變新彊政策時,共和國領導層中的親蘇知識份子遵從蘇聯的意旨,積極贊成與中國國民政府進行和平談判,放棄了佔領新彊首府迪化、唾手可得的勝利,更以「新彊暴動地區民眾代表」的名義簽署了和平條款,最終放棄了建立獨立國家的夢想。王柯認為由此可說明,任何民族獨立勢力,如果將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其他大國身上,企圖通過獲得大國的支持來實現自己的夢想,其結果必然是在國際形勢的變化中不得不成為大國間國際政治遊戲的犧牲品,這是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民族都必須承認的事實。而這亦是從最初就完全依賴蘇聯的第二次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所無法逃脫的歷史命運。

5. 西西《試寫室》(出版社:洪範)
西西的新書,但其實是舊作,為1970年在快報的同名專欄結集。四十多年前的專欄文字,從文化、音樂、電影、戲場、時尚潮流,側寫了當年文藝青年的生活面貌,當年的我城,確是如此年輕和朝氣勃勃。

6. 唯色《樂土背後:真實西藏 》(出版社:時報)
唯色寫西藏多年,對中共管控西藏的種種政策之針砭和控訴都極為深刻。中共對藏人的管控一年緊過一年,藏人在西藏無論是公民權利尤其對之極為重要的宗教信仰、宗教活動、行動自由,以至教育、文化、就業,方方面面都寸步難行、管制關卡重重,反而漢人則暢通無阻,更無論在西藏大肆採礦、束水建發電站等以破壞山川為代價的自然資源掠奪,山河變色。西藏與香港均是中共需特別處理的地方,但西藏問題除了是國家機器對民眾的壓迫之外,也有不容忽視的以漢人為中心、為本位的民族壓迫強加於藏人身上。

而每次看唯色的文章,心裡難免戚然,邊看邊不住地想,究竟我是以甚麼身份去閱讀?中國人?漢人?理性告訴我應以普世的人的身份去看待和判斷中共以漢族為中心的(殖民)統治政策,以及感受藏人的種種苦難。但事實上,即使我能夠拋中國人的身份,亦難以拋去漢人,以至作為居於這個國家的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既得利益者的身份,似是有種難以磨滅的共謀身份。

7. 徐則臣《跑步穿過中關村》(出版社:九歌)
三個獨立而又相關連的小說,外地人在北京奮鬥的故事,京漂的生活也著實不易。在偉大首都打拼,沒有戶口、沒有正式的身份,終究都是處於邊緣地位,除了回家以外好像並沒有出路。然而終歸在首都打拼過、切切地生活過,不畏打壓和排擠,展現出堅軔的生命力,也算不枉。徐則臣是另一位值得留意的大陸青年小說作者,繼《耶路撒冷》後即將出版新的長篇小說《王城如海 》。

8. 林蔚昀《我媽媽的寄生蟲》(出版社:木馬文化)
林蔚昀首部散文集,書寫母親和自己的成長,細膩動人。並非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甚至書寫自己內心深處的過去和幽暗,尤其是不平坦的成長經歷。在當下如斯艱難的環境,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尤為重要和必須。

9, 閻連科《日熄》 (2015年,出版社:麥田)
在一個失序的晚上,人人如夢遊者,黑暗紛亂,雖然魔幻,卻又異常真實。結尾的那一那火,讀後多月仍然縈繞不去,仍然在燃燒著。

10. 徐友漁《形形色色私造反:紅衛兵精神素質的形成及演變》(1999年,出版社:香港中大大學出版社)
文化革命五十周年,紅衛兵的角色最為人熟悉和談論。但事實上,紅衛兵並非鐵板一塊,即使是在造反派內部,鬥爭亦是相當劇烈。從組織和運動,思想和行為,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年齡層,以至運動中的不同階段,都呈現出千差萬別,不能一概而論,亦不能用單一的模式研究他們。

事實上在文化革命年代,各地參加者由於不同的社會意識和政治利益,而分化成水火不容的群眾組織派系,具有不同的目標,而背後有各種勢力包括原有地方政府官員、地方軍區以至中央文革小組的撐腰和背書,初期保守派與造反派之爭。前者泛指出身比較純正、文革前與政府關係比較密切的人組成的組織,多是老(第一批)紅衛兵,例如在武漢,以「百萬雄師」為代表;而後者多是並非出身純正,在文革初期被排斥於老紅衛兵組織的人組成的激進組織,與政府不睦,在武漢以「工總」、「工造總司」為代表。而當各地保守派衰落後,造反派內部溫和派和激進派之鬥爭更加熾烈。各個光諳上的派系相互之間時分時合,經常武鬥。而派系鬥爭之所以持續,在於各自的勢力強弱有如鐘擺,盛衰須視乎北京的政局發展及取態。如要了解紅衛兵不同精神的面貌和分別,徐友漁的這本書不能跨過。

11. 王偉雄、劉創馥《宗哲對話錄》(出版社:香港中大大學出版社)
宗教信仰著重信心,哲學講求思辯,兩者雖頗有張力,但亦並非沒有對話、論辯的空間。宗信和哲懷的對話,從神跡、科學、萬物起源,到人生終極意義、苦罪、道德和宗教經驗,呈現正反兩面的觀點和論證,談的都是曾思考過宗教的人所關心的課題。不求有甚麼終極的答案,但思辯的過程已是一種有所裨益的享受。對信教者而言,經得起思辯、反省的信仰,方會更為堅實和開闊。

12. 馬家輝《龍頭鳳尾》(出版社:新經典文化)
馬生的首部小說,1930年代的灣仔江湖,幫會、間諜、情慾交織,陸南才和他的同代人所面對就如香港的歷史,並非非黑即白,都是斑駁曲折而難分難解。亂世下的禁忌愛情,是鳩但啦的背後,南爺卻始終放不下的他的臣(神)。期待真正的金盤洗撚,亦期待杜琪峰的電影。

歷史就是賓周:王德威序馬家輝長篇小說《龍頭鳳尾》

13. 洛楓《游離色相:香港電影的女扮男裝》(出版社:三聯)
小時候我確是誤以為任姐是男兒。女生男相,在香港電影中,反串都是一個常見的元素,尤以女扮男裝為甚。而當中的反串並非固定,有時男變女、女扮男、亦男亦女、非男非女、反串再反反串,不可思議的性別形態令人對當中的情色觀影有了無限的想像。

從早期瘋魔萬千的女小生任劍輝、盡顯酷少本色的梁無相、風魔台、港的梁兄哥凌波,到影迷公主以外的少年俠士陳寶珠、有如小飛俠般去性化的小白龍小飛俠馮寶寶,從玉女到TB look林亞形的蕭芳芳都是無可取代的經典演繹。

變換最精彩的莫過於林青霞,從驕縱癡情的賈寶玉,到《刀馬旦》的革命黨人曹雲,之後《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雌雄同體的野心家東方不敗,以及《東邪西毒》裡人格、性別俱分裂的慕容燕與慕容嫣。不可不提的還有百變梅艷芳,從政治特務川島芳子、女飛俠、如花到到鹹濕皇帝齊宣王,香港確實沒有幾個演員能穿得起西裝、軍服、長衫、婚紗和和服,而演技、型格和身段都是無人可企及。近年反串者不多,大概亦只剩下吳君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