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了麵包和玫瑰,生存和尊嚴 ,不要說鬥爭是徒勞無益的——電影《驕傲》影評

為了麵包和玫瑰,生存和尊嚴 ,不要說鬥爭是徒勞無益的——電影《驕傲》影評

如今,我們稱呼英國不再是「英國」,而是以「腐國」取而代之。這主要來源於英劇中男主角的性取向。

然而,在2013年7月,同性伴侶婚姻法在大英腐國通過之前,我們的腐國人民對LGBT人群的包容度遠遠不像現在。

要知道,在19世紀下半葉的英國,同性戀仍被視為犯罪、不道德和不體面的事情。

從1533年英王亨利八世制定了對雞奸判處死刑的法律,到1861年以後,死刑改為監禁,再到同性戀被認為是一種病,這當中經歷了太多人的流血、犧牲,才換來如今的同性婚姻合法。

英國導演馬修·沃楚斯在電影《驕傲》(Pride,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2014)裡,就向我們展示了英國的同志們為了平權而抗爭的努力。

影片中,1984年6月30日的倫敦街頭,同志驕傲大遊行時,圍觀的群眾向遊行人群扔石頭,罵他們「變態」。

而剛過完20歲生日且還未出櫃的Joe(劇中主角之一),因害怕太過醒目而不願意在遊行隊伍中抗旗幟。在那時的英國,法律規定同性戀者必須年滿21歲,且雙方同意的同性戀行為才不算犯罪。直到1994年英國國會通過將同意年齡降至18歲的修正案。

影片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執政的1984年夏,英國煤炭工人發起了反對裁員和市場化的大罷工運動為背景。在同年倫敦同志驕傲遊行中,以Mark為首的一群男女同性戀決定籌款支持罷工工人,並且為此專門成立了男女同性戀支持礦工(英文名為Lesbians and Gays Support the Miners,簡稱為LGSM)的公益組織。

截止罷工結束,LGSM在全英國建立了11個小組,而且僅倫敦地區的小組就為罷工籌集了11,000英鎊。影片選取了其中一部分。其中Joe是虛構的,那對拉拉是對其他女同性戀成員的縮合,其餘的8個人在現實中都真有其人:Mark、Mike、Jeff、Steph、Gethin、Jonathan、Reggie、Ray。

影片中礦工投票不再接受LGSM幫助的情節是虛構的,現實中LGSM和礦工們一起戰鬥到了最後一刻,直到礦工們再也撐不下去。在罷工期間,柴契爾政府凍結了英國全國礦工聯合會(NUM)的資金。影片中提及的掐斷礦工家裡的煤氣,還要跑到鄰村去洗澡,以及受到員警的鎮壓,都是來自鐵娘子的鐵腕手段。一年沒有工資的罷工工人所飽受的極端貧苦也令人難以承擔。很多礦工們為了孩子不得不迫返回工作。這場罷工的失敗極大地削弱了英國的工會運動,罷工也被看成是瑪格麗特·柴契爾政府和保守黨在政治及意識形態上的一場重大勝利。

《驕傲》則記錄了同性戀、工人兩個群體從偏見到包容、從誤解到聯盟的蛻變過程。

正因為兩個群體的團結和同盟,才讓保護男女同性戀者權益相關條例在1985年寫入黨章。

所以,「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真不假。

就我目前的gay朋友圈來說,我看到的只有約炮,約炮還是約炮。作為一個gay,怎麼可以只是同性戀,怎麼可以只看到同性戀的世界,怎麼可以不去關注女性、工人和農民,以及所有被剝奪的所有遭受不公的群體呢?

在平權運動這方面,gay真的需要像我們的拉拉們學習。

看看我們的前輩Mark,在他年輕而有限的生命裡,他曾經驕傲而燦爛地活著,他說——「只支持同志權益而不管其他人,這樣有什麼意義呢?或者只支持工人,但不支持婦女?這很不合邏輯。」

而工人運動應該有的含義是——「你支持我,我支持你,不管你是誰,不管你來自哪里,讓我們肩並著肩,手牽著手,團結起來。」

在如今的社會,我們好像習慣了坐享其成,如果我們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我們就開始懷疑努力的意義,我們總是在說「你做這些有什麼意義呢」「你做這些有什麼結果呢」「我們的環境不好啊」。或許吧,我們現在的環境不夠理想,那我們就該躲在櫃子裡自怨自艾麼?如果每個人都抱著「反正我無法改變世界」的想法,你覺得我們的社會會進步嗎?

俗話說「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發聲,不去爭取,誰管你是饑還是飽?或許,我們不是創造歷史的人,我們無法改變世界,但是,我們不能讓世界改變我們啊。

正如英國詩人克拉夫所說「不要說鬥爭是徒勞無益的」,「但向西看吧,大地已被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