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會是我家」的問題

「教會是我家」的問題

圖片來源

對(曾)返教會有一段時間的人士來說,他們對以下有關教會的描述應該並不陌生:教會是弟兄姊妹相交相愛的地方。換言之,弟兄姊妹應該著重彼此之間的愛和情誼。另外,既然大家是以弟兄姊妹相稱,那麼彼此之間便是家人的關係(所以有些團契小組的聚會又稱為家會),家人關係的「特點」便是講彼此之間的愛和情誼,具體的表現形式如經典無綫劇集《真情》的主題曲開首所指:「笑聲笑聲滿載溫馨」。部分人更認為,正因為要強調彼此之間的愛和情誼,所以教會不是講道理的地方。無論想表達的說話有多麼的道理,只要一旦有可能破壞關係,則盡量不溢於言表,否則便有可能成為「贏左場交,輸左個家」的罪魁禍首。尤在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社會中,部分教友也不免會潛而默化地使用家庭倫理去判斷何謂合宜的行為(他們未必從心底喜歡儒家思想,但在關鍵時刻始終多少受到它的影響)。

可能有些讀者會問,即使如此,那又有何不何呢?

其實,最理想和最壞的情況,也可以由「教會是我家」的思維孕育出來。最理想的情況,是弟兄姊妹之間建立了互相幫助的默契。在這個情況下,弟兄姊妹彼此之間已非常熟悉對方的性格,故即使弟兄姊妹不開口提出幫忙的請求,彼此仍可從各種蛛絲馬跡觀察到對方的需要,從此及時為對方提供恰當的支援。在大教會中,縱然要教友認識其餘所有的弟兄姊妹難於登天,但要他們先認識團契小組的成員和在團契小組內建立互相幫助的默契,在理論上難度便相應減低。而事實上,若然每次有弟兄姊妹發生意外後才重新開始講道理分清是非黑白和釐清權責,那除了反映弟兄姊妹平日完全不追求真理外,亦會貽盡解決問題的先機。有些人補充指,即使弟兄姊妹未必能夠達到最理想的關係狀態,朝這個方向發展總好比原地踏步,不進則退好。

「教會是我家」的思維無助擺脫人性的陰暗面

可是,建立這種關係的要求仍非常高,不少夫妻或情侶也達不到這個要求,逞論要求大部分的弟兄姊妹可做到這一點。

另外,嘗試建立以家庭為本的關係,最後不免有長幼有序的問題。這裡指的問題,並非一定是年長的教友以自己的輩分欺壓年青人(這樣說也有點以偏蓋全),而可以是在年紀相若之間的教友中,返教會日子比較長的弟兄姊妹恃勢凌人,對新加入教會/團契小組的弟兄姊妹指指點點。他們或以講道理的名義開始指點江山,但倘若別人能夠提出合理的相反理據反駁他們,他們便會有意無意搬出自己的「輩分」和感受去回應對方,務求令對方作出「政治」上的讓步。例如,他們以自己的感受去界定何謂是非對錯和大愛包容,任何不符合他們感受的理據,也可化作傷害他們感情的憑證。但他們的感受是可以隨時轉變的。換言之,界定何謂是非對錯和大愛包容的準則也會隨他們的感受上的轉變而改變,即所謂的「搬龍門」。另外,雖然他們強調要重視人的感受,但當別人的感受與他們的出現不同時,他們始終會以自己的感受凌駕別人的感受,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地「修正」別人的感受以配合自己的感受。在這個情況下,他們強調大愛包容,很可能是暗示別人對他們不夠大愛包容,或想指出別人對他們的「大愛包容」不領情。但倘若如此,那便與耶穌教導門徒不要爭論誰為大的含義完全相悖。其實,雖然基督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有些相似之處,但兩種文化體系最終強調的價值觀和倫理關係仍不盡相同。如勉強將兩者扭作一團以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最後可能誘發出新一波教會群體內的文明衝突。

此外,每個人對家的理解不盡相同,但若然這種差異性得不到正視和處理,那出現衝突的機會便會大增。比方說,有些人認為弟兄姊妹之間應該每天也保持緊密的聯絡和溝通,否則便算不上真正的關心,有些則習慣比較獨立自主,並不喜歡別人過多干涉自己的日常生活,若然兩者彼此不理解對方的特性,反之僅要求對方作出遷就配合,那麼衝突幾乎無法避免。事實上,現時不少情侶結婚前也會找婚姻輔導員做性格評估測試,找出雙方相處時可能出現衝突的因由,但這不表示婚後的生活便一定和睦相處,最終選擇離婚的亦大不乏人。做過性格評估測試的夫妻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弟兄姊妹呢?團契小組出現人際關係的衝突實屬正常不過,關鍵是每當出現衝突時,弟兄姊妹用什麼心態和手法去處理問題。

無論如何,教會面對最大的問題,是有部分基督徒把教會理解成僅是自己的家。在華人社會中,家國事宜也傾向會被演繹成內部事務,別人/國不宜插手干預。這種以家庭為本的倫理觀亦是建立「家天下」政治觀的基礎。然而,若以「你沒資格插手管我的家事」的思維去處理問題,那便不再是以理服人,而是以人際關係的輩分高低和親疏來主宰對錯,最後處理問題的方法可以變得極度違反常理。此外,一個人在家中擁有決定呼召誰來到自己的家中,拒絕讓誰來訪的權力,但教會的主權理應緊握在基督手中,基督有權決定招呼誰來到自己的家,並非由身為僕人的基督徒去決定,那基督徒怎可把教會僅當成是自己的家呢?當然,在今時今日,教會的牧師或傳道人亦可按實際情況把對其他弟兄姊妹構成不合理且嚴重傷害的人逐出教會,但這種權力的使用仍是以眾人的利益為依歸,而非剷除異己的手段。若然有基督徒把僅把教會當成自己的家,那便很可能是區分敵我的開端。

今年正值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五百年。可惜的是,昔日不少馬丁路德批評的問題,今天在不少華人教會又以混合華人文化劣根性的形式呈現出來。另正如胡志偉牧師所指,華人教會普遍仍擺脫不了「假大空」的問題。其實,不少中共大躍進的運動的口號,只要修改少許,便能夠反映華人教會的問題,例如「人有多大愛,地有多大產,多快好省地結出聖靈果子」、「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踢人入會(領人歸主)」。這種「全民大煉鋼」式的研經和宣教方法,很可能會倒模出一批又一批不符合上帝心意的基督徒,甚或負責實際操作的基督徒發現實況與理想相距甚遠時,便弄虛作假宣稱朝着正確的方向進發。即使最後釀成災難性的後果(例如大批信徒選擇離開或轉教會),部分基督徒仍以「家醜不出外傳」的思維去粉飾太平,或將那些事情定性為動搖安穩現狀(status quo)的「危險回憶」,多談無益,否則擺脫不了別有用心地分裂團契或教會的嫌疑。

華人教會/基督徒應如何反思?

然而,在歌舞昇平的背後,不少華人教會正蘊釀着前所未有的危機。不義政權近年的宗教打壓固然愈趨嚴重,但拒絕正視自身內部的問題,可能才是大部分華人教會最致命的缺陷。如要撥亂反正,便首先要強調教會或團契是眾人之家。如按照聖經的教導,資深教友(包括筆者)甚至要服待新加入教會或團契的弟兄姊妹,而非以儒家倫理觀理順之,否則便有可能墮入敬拜儒家意識形態(偶像)的陷阱。在華人地區成長的弟兄姊妹或許會不經意受儒家倫理觀的影響,但正因如此,基督徒才有必要常讀聖經檢視自己的價值觀是否符合上帝的心意。

另外,聖經常提醒基督徒要存謙卑的心與主同行。謙卑的其中一個特徵,是承認自己的不足,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絕對化,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絕對的真理。換言之,基督徒一方面要坦然面對自己可能對某些事情會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另一方面要避免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神聖化,忽略自己也有犯錯的可能。此外,基督徒要謹記盡量避免誇下海口,宣稱必定能夠在教會群體內建立某種形式的烏托邦。這不表示基督徒要遺忘上帝吩咐的大使命,但要知道的是,教會群體內的每個人也無法避免面對聖經教誨和罪惡之間的拉扯,所以教會群體內出現問題並非罕見的事。然而,不完美的教會群體並不會阻礙上帝施展祂的大能,基督徒亦正正身處不完美的環境當中才需要上帝的恩典和憐憫。反之,在教會群體內大搞特搞大躍進運動,嘗試以人的力量把教會群體變得完美,那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驕傲。

面對教會的種種問題時,基督徒要多禱告尋求力量,並等待上帝藉聖靈提醒自己,避免以個人的氣血行事,但也不能單單禱告而沒有實際的行動回應上帝的心意。還有,基督徒應該要謹慎判斷何謂上帝的心意,保留自己誤判上帝心意的可能性,盡可能避免妄稱上帝的名。

最後,可能有人質問,難道以上的問題僅在華人教會的群體出現嗎?不過,即使以上的問題不僅出現在華人教會,這不表示華人教會便不需正視以上的問題。說到底,主基督給予基督徒的最大誡命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上帝,其次是愛鄰如己,但基督徒在實踐過程中,或有意或無意地以愛作為傷害別人的藉口,令愛淪為操縱別人或維護自身利益的工具。這種「愛」的政治,才是華人教會一直以來最難解決的問題。

後記

還有幾點想提及,但不知可放在正文的哪一個部分,所以在此列點補充說明:

1. 家庭是不少人第一個接受社教化過程的單位,很多基督徒也潛而默化受到家庭的影響。筆者從前並不相信這回事,但後來認識多些弟兄姊妹和他們的父母,便發現他們受父母影響的程度遠比自己想像的高(不論這種影響是利多於弊抑或弊多於利)。如果這種影響是弊多於利,他們不會因歸信了主基督便永不再浮現那些負面影響。甚至乎,雖然他們很不喜歡父母的性格或處事方法,但在關鍵的時刻,他們竟然展現出與他們父母頗為相似的性格或處事方法。所以,若有人告訴你,返教會一定會遇上相處得來的好人,他/她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因他/她既把「好人」和「壞人」二分化,亦忽略了人際關係的複雜性。不過,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並不是要人先成為完全的義人才可成為基督徒。反之,正因為人用盡一切自己的辦法也無法成為完全的義人,所以才需要上帝的拯救和寬恕。無論如何,這不是基督徒律己以寬,待人以嚴的正當理由。

2. 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提及有些滿口仁義道德的人士實為偽君子。其實,這類人亦頗多潛伏在華人教會的群體中。他們強調道德義行的重要性,甚至會盡力在人前表現他們的德性,但他們骨子裡對別人充滿歧視,總認為別人的德性低於他們,甚或以他們心目中的標準去判斷對錯、指點江山。可是,這些人的論述能力傾向偏低,連自圓其說為何需要如此規範的能力也沒有。他們到最後只會愈來愈倚賴在行為上仔細地規範別人和指責別人以建立自身的道德優越感。

3. 筆者承認,教會的實際操作不能只顧及世俗常理的考慮而忽略主基督的吩咐。然而,這不表示所有與世俗常理有所牴觸的想法和做法便與主基督的吩咐脗合。在華人教會中,有部分教牧同工或教友傾向把妙想天開至極致的想法與聖靈的帶領扯上關係,不接受身旁的提醒,甚至把他們的表現視為不夠屬靈的特徵。不過,最理想和最壞的情況,也可以是由實踐一己的理想而出現的。

4. 此外,教會可以不幸地成為教牧同工或資深教友大搞特搞個人崇拜的地方。具體地說,他們可能使會眾把崇拜的對象和焦點轉移至他們身上。事實上,沒有信主的人能夠避免不遇見把主基督的榮耀歸在自己身上的試探,教牧同工和資深教友面對的試探甚或高於一般人面對的。敬虔的基督徒應多為教牧同工和核心事奉的人員禱告求上帝幫助他們勝過試探,但倘若發現教會有人有搞個人崇拜的傾向,那便要開始作愛心的提醒,必要時更須採取強硬的手段阻止問題惡化下去。

5. 每次談有關教會或教友的話題,總有些教友感到不高興,甚或憤怒;他們認為內部事情須由內部解決,不應貿然把教會或教友的事情曝露在陽光之下。但筆者堅持須有適當的透明度讓真理作出檢視。這是個公開的平台。若然筆者所表達的失實,或不夠全面,別人自可公開作出回應、批評和糾正。若然筆者所表達的是事實,筆者看不出教友有什麼恰當的理由阻止自己發表意見,總不能因有別的教友私下出現情緒反應而卻步。筆者可以做的是不指名道姓地談論教會的問題,反之盡可能凸顯「事」的方面,讓最多的人專注思考事情的對錯,而非針對個別人士。或許應該這樣說:「一件對的事,不應因為由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來做便變成錯誤。反之,一件錯的事,不應因為由一個你喜歡的人來做便變成正確。」筆者已盡所能地對不滿的教友作出解釋,但仍有些教友不滿筆者的處事方式過於理性。筆者仍會作出檢討,以免出現自滿的情況,與此同時希望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不過,話說回頭,筆者對以往寫了好幾篇談有關教會或教友的文章仍沒有感到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