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門外請願行動——「青年發展委員會」首次會議

門外請願行動——「青年發展委員會」首次會議

民間青年政策倡議平台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
門外請願行動─「青年發展委員會」首次會議
新聞稿 2018年4月24日

由張建宗司長主持的「青年發展委員會」於今天召開首次會議,稱要「破天荒」吸納社會不同階層、背景、政見等青年,以解決深層次矛盾。可是,委員會卻召開「閉門會議」,文件亦需經過官方審查才能公開,透明度極低,加上親中建制班底佔起碼8成,有偏聽之疑,根本未能向大眾青年交代。

欠缺透明度及青年參與,掩耳盜鈴

「青發委」的成立,是為了改善民間青年與政府的隔閡。可是,委員會卻欠缺透明度,從委員會成立與組成、自薦委員遴選、委員會職能、委員會會議、委員會文件等,都拒絕向大眾公開,其背後的政治審查與篩選不斷窒礙青年人參與公共政策,更遑論擔任青年與政府的橋樑,有如掩耳盜鈴。

平台促請委員會應立即提高委員會透明度,如開放青年人旁聽及列席會議、開放網上直播會議、向大眾公開會議文件等,以真正開放並吸納青年人參與。

淪為建制權貴分餅仔,青年再次被代表

從委員會組成來看,親中及建制的委員比例高,驟眼看已有近8成委員為中資背景、建制派或友好、或曾高調表示支持政府的,而僅得三位通過自薦篩選之一的青年更曾高調「反佔中」,不禁令人質疑政府偏聽。加上,委員會有不少是富二代等權貴人士,可見欠缺基層青年角度理解就業、住屋等結構性問題。

再者,委員會舊酒新瓶,將近一半的非官守委員由「青年事務委員會」過渡,令人憂慮會否再次成為執行「愛國」政策的機器。同時,24歲以下的委員僅得一兩位,根本無助政府理解最燥動、自主意識較高的年青一代,「真正落地」的青年人再次被忽略。

提高「青發委」民主成份,民選委員比例應最少達50%

面對青年對社會參與的訴求,政府重點以「青年委員自薦試行計劃」及「青年發展委員會」作回應。可是,平台於本年向近500位青年調查,得知7成人對試行計劃表示不了解,而「青年發展委員會」的代表性及影響力評分僅得3.5分(10分滿分),大部分青年更認為自薦青年比例太少,根本不能由下而上反映青年人的需求。 因此,「青年發展委員會」應立即提高民主成份,如9成受訪青年建議,透過民選方式,由全港青年一人一票選出青年委員,同時亦應由15-24歲的青年人主導,提高民選委員比例應最少達50%,才可有效吸納時下不同政治光譜及社會階層的青年,增加委員會的廣泛代表性。

賦予民選青年委員實權,擔當官方與民間青年的橋樑

除了提升「青年發展委會」的代表性,7成青年人認為此委員會應擔當官方與民間青年的橋樑。因此委員會應向民選青年共享權力,具體實權包括:1)參與決定會議議程;2)以青年發展委員名義舉辦公眾諮詢,能邀請官員出席;3)接觸並諮詢未能參與公眾諮詢的青年,包括在囚青年、居住在院舍的青年、性小眾、其他處於弱勢的青年;4)列席區議會及立法會會議等。

訂立民選且具實權的青年議會之時間表,由下而上制定青年政策

近8成受訪青年指政府應重設民選且具實權的青年議會,而青年議員的年齡亦應配合國際青年定義,介乎15至24歲,並 100%為由青年一人一票選出,同時必需向青年分享決策權,以真正回應青年的自主訴求。建議民選青年權力包括呈交議案予立法會、質詢官員、舉辦公眾諮詢等,促使青年自主自決,實踐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