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林鄭做乜嘢實事?

林鄭做乜嘢實事?

珀麗灣計劃大幅削減區內巴士及渡輪服務,逾千居民示威抗議,反映公私合營的方式存在「走數」漏洞。林鄭在立法會接受議員質詢時,表明不會提供公營的村巴及渡輪服務,協助受影響居民。林鄭月娥稱,政府和地產商有約在先,若每次有私人營辦商違約,政府就接手,會帶來很大的 「道德風險」:「合約精神何存呢?」

其實這種置身事外的回應方式,林鄭及其管治班子不是第一次用。在處理領展這座林鄭口中的大山時,由最初豪言壯語要擺平它,到後來改口認束手無策,最新的講法更離譜,變成替領展講好說話:「不是一面倒全部都指領展壓榨居民,有人覺得營運上有所改善。」這世界有甚麼事情是一面倒到一個地步,連一個異議者都找不到的呢?突強調有人撐領展,只是一種轉移視線的語言偽術,旨在令部分市民覺得政府無做嘢,坐視領展橫行,都不是很過分的事——因為不同人有不同意見嘛。

如果一面倒意見是林鄭的行事準則,那大白象超支頻頻,她亦應該等到全港市民一致同意,政府才要求立法會追加撥款。一個有為的政府,決不會像林鄭那樣欺善怕惡,還強詞奪理,巧言令色——可笑是她經常欺世盜名,自詡做實事。一個真正有為的政府,絕對敢於接受公共理性的挑戰。她有一套開誠布公的公共價值標準---絕非單單基於經濟學者口中的GDP增長——用來界定公眾利益之所在。對付巧取豪奪的商界強盜,有根有據,完全可以拿來公開討論,釋除外界疑慮——甚麼擔心嚇跑投資者,再不成坐視巿場霸主橫行的藉口。

從珀麗灣和領展的案例中,我們看清楚政府的嘴臉,對於政府大力推銷公私合營發展新界農地,更加沒理由支持。所謂公私合營的私,不是普羅大眾,而是大財閥。主流經濟學者喜歡吹噓市場和私人部門的效率較政府高,一向被不少人視為金科玉律。但這種迷思之所以盛行,乃基於一種毋視沈重社會代價的錯覺。

政府本身有責任扶助弱小和提供欠經濟效益的社會服務。私人企業在市場原教旨主義---愛把佛利民的名言「企業的唯一社會責任就是賺錢。」掛嘴邊——當道的香港,則毋須顧及公益。不做所謂蝕本生意,盤數當然比較靚,這便用來證明私人企業的「效率」更高。由於「效率」更高,所以迷信市場的人大條道理鼓吹將公共資產私有化(領展是一例),或起碼公私合營,又或像市建局那樣手握公權力,卻以牟利為大前提。這種「效率」其實建基於公共利益的犧牲之上(延伸閱讀,可參考筆者《聽羅國輝神父一番話》一文)。所謂大市場小政府的管治思維便是這樣確立起來——事實上,理想的型態應該是政府、市場和社會第三部門維持一個均衡的互動狀態,絕不是滯於非政府即市場的教條主義。

假若這種巿場至上的經濟學思維繼續主導社會發展,公私合營或市場化/私有化的政府議程將陸續有來。而當私人企業得米後,又會設法鑽空子去賺到盡,政府這時候又會以「領展純粹為一間商業機構,政府很難有切入點」(食衞局局長陳肇始的講法)、「在物業合約上的安排」和「政府無介入點」(運房局局長陳帆的講法) 、或林鄭的「道德風險」和「合約精神」等理由來逃避責任。結果,是巿民一次又一次被大企業壓榨和魚肉,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越來越不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