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派錢依然有用?

派錢依然有用?

「嘩!澳門派成萬蚊呀。」

一如既往,身邊朋友對於澳門政府確認於來年現金分享計劃向澳門永久居民發放1萬元這消息比我興奮十倍,紛紛向我道賀;而我亦一如既往的,無感覺。無感覺的原因很多,那些「掩口費」、「止痛餅」之說,相信大家已不感陌生,所以今次我想分享的是我對一個根本概念的看法,那就是︰派錢對紓緩社會緊張氣氛、平息民怨等有用嗎?

先得澄清,這個根本概念並非由我杜撰,相反,這是前特首何厚鏵坦承的事實;只是十年後的今天,派的金額由第一期的五千躍升一倍至一萬元,那麼止痛的「藥效」有加倍嗎?我認為未必有。

醫學世界內有一個名為「抗藥性」的概念,籠絡來說,就是指藥物的效力下降,不能再對一些原本能被殺滅的病菌發揮作用。對我來說,澳門「派錢」的情況也已經進入這種「抗藥性」的情況。

首先是大眾對於派錢一事的態度。早在昨天,澳廣視葡文台已率先披露加碼至一萬的消息,而澳門其中一個由關鍵意見領袖(們)組成的專頁「澳門方丈聯盟」亦極速轉載,但群眾的反應並不熱烈,留言和分享的次數甚至比拆解澳門歌手羅嘉豪創作之歌曲涉嫌抄襲以及早前譴責文創村推出「文創老虎機」等為低,同樣情況亦見於澳門另外兩個活躍的網絡媒體「論盡媒體」和「愛瞞日報」,兩者均於下午時分發佈有關消息,群眾反應與澎湃、洶湧尚有一大段距離,而當中反應亦少見任何驚訝的反應,只是一面倒的痛罵政府的不濟。誠然,單以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作為分析,難免武斷,但假若諸位看倌了解澳門傳媒生態,知道以上三個專頁已是關注澳門社會之民眾的主要資訊來源,就會明白以上數據的啟示,由此也可猜出,派錢一事已成為澳門人的「慣性」,期待欠奉,驚喜更是沒有。

其次是大型社會運動的趨勢轉變。每年五一、回歸的遊行固然持續,而真正由事件催生成的大型社會運動,如「墓地門」、「反補保」、「暨大一億」、「海一居」、「反對興建火葬場」、「反牛肉乾加價」遊行等等,議題逐步向生活內容轉移,發起組織亦由政治團體轉為一般民眾組織;雖然大部分澳門民眾仍然抱有一種「政治不關我事」的心態,但對於集會、遊行等手段越來越不抗拒卻是事實。雖然,澳門民主派議員吳國昌於去年曾言,政府的瘋狂打壓令澳門社會運動回落至低潮,的確,政府對集會自由權力的限制和打壓越加強烈,但恕我粗疏莾撞,澳門社會運動一直未曾到達過任何高峰,所以澳門民主發展靠由社會運動推動這事其實不太可能成立,不過,澳門人用九千多票將前線社會運動代表蘇嘉豪送入議會,加之澳門人利用網絡組織成的公民媒體以及對群眾運動的日趨接受態度,都某程度上印證了「收錢就收手」這招並不奏效,取而代之的,是「錢繼續收,口繼續鬧」,但鬧完會否有進一步行動,我覺得仍有待觀察。

最後,就是將現金分享「制度化」的訴求。這些訴求當然不是新鮮事,甚至早在派錢兩三年後已經出現,但隨著派錢越久,有關訴求的呼聲越大,甚至成為了立法會議員書面質詢,要求政府官員回應的內容,而這個訴求之啟示,在於澳門人其實已經認定了「派錢」是常態,故需要制度化,令這個恆常活動能夠有規有矩,有序進行。

派錢對澳門民眾而言固然有效,特別是對低收入階層更是起著關鍵作用。然而,2008年派錢至今,特區政府的領導班子有所改變,小城的政治氣候亦與當日有著極大分別,假如管治班子依然迷信「派錢可以作為止痛餅」,並以為只要不斷加碼就可成功穩住民情,那未免是緣木求魚;再者,崔世安特首在任期最後一次派錢時,一下由千位跳至萬位,跨越了一個重大的心理關口,為下屆班子鋪下了一個不低的台階和負擔。至於下政府會如何拆局?大家拭目以待。

作者 Medium
作者 Facebook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