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乏善足陳、敷衍了事:回應《施政報告》(教育部份)

乏善足陳、敷衍了事:回應《施政報告》(教育部份)

附圖由PexelsPixabay上發佈

文:進步教師同盟
2019年10月

一、乏善足陳、敷衍了事,林鄭月娥第三份《施政報告》(教育部份)所呈現的,已看不出林鄭為本港未來培育人才的意志。

二、當政府看教育也只會採用一種「窮得只剩下錢」的態度,以為過去兩年累積投放至少83億元於經常開支,就算完成任務,以致本年《施政報告》了無新意,即可反映林鄭月娥所謂「教育回歸教育」或「與青年同行」(2018《施政報告》語),只不過是空喊的口號。

三、當前教育最大的危機是面臨更多的操控,面對更多的不當干擾,應對不在於花錢,也不用花錢。政權沒有兌現承諾,堵塞民主改革之路;政治越益封閉,借用「港獨」議題DQ來否定當選者、攔截候選人,是市民(包括青年)對政府失去信任的根源;對政權失去信心,青年也就沒有等待的耐性,誠屬合理不過。政權及其附庸卻不敢面對問題的核心,而把通識科視為替罪羔羊,加強監控:查檢教科書、加密視學等等,針對學校,昭昭在目。加上一些政客心懷不軌、對學校妄加指控,在學校製造白色恐怖,不但加劇破壞社會上的信任危機,更錯失尊重教師,與教師攜手培育人才的機會。

四、回頭是岸,我們呼籲林鄭月娥尊重教學專業,還教師免於恐懼的自由,責成教育局採取一切措施保護學校師生免受政治騷擾及打壓,包括明確譴責梁振英、何君堯等對學校的不當干預,以專業的態度反駁梁美芬、葉劉淑儀等對通識科的誣蔑。這是教師對林鄭政府和教育局的期望。教育界的信服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林鄭政府亦應重啟成立教學專業議會的政策,該政策早見於第一屆特區政府,可惜後來未經諮詢即予放棄,實為失信於教師的另一事例。

五、要讓兒童及青年有健康的成長,尊重家庭、尊重家長,至為重要。令人憂慮的是,自夏天以來的社會動蕩,政府竟或歸因於家長,先有港澳辦發言人要求家長「把孩子領回家」,後有楊潤雄稱「因有些家長以往縱容子女,現時難以管束子女,當局希望「幫助家長想清楚,之後要如何教導子女」。不懂反躬自問,只知諉過於人,正正是反教育之至,楊潤雄聲稱當局未來工作重點之一是要做好家長教育,不過是把政權之爪伸進家庭,決不是《施政報告》所謂「愛護兒童」的應有措施,必須予以明確反對。林鄭政府理應改轅易轍,政府自己必須以家庭友善為己任,亦為「家庭友善僱主」提供誘因及制訂政策,包括立法規定「標準工時」等,讓家長有空間與子女相處,尊重家長撫育子女的權利和責任,決不應越俎代庖,說三道四,更不容藉家長教育為名製造順民。

六、林鄭月娥在2017年的競選政綱包括設立幼師薪級表,可惜至其第三份《施政報告》亦未見兌現,此為不必多費公帑資源即可挽留師資、穩定幼兒學校過大的人事流動之舉,林鄭若有心於教育,應盡快推行。此外,年前增撥資源改善中小學班師比,其實只是杯水車薪,仍須持續改進。合理的班師比可讓教師有足夠空間教學及輔導學生,與學生同行。政府應委任專責小組,對合理班師比進行研究及諮詢,再按研究結果,確立再投放資源、逐步改進的路線圖和時間表,而不是敷衍的,討價還價式的回應教育界訴求。此外,對長全日制的幼兒學校的資助,是政府推行全面資助幼兒教育後一直虧欠學校的,理應盡快修正

七、大學教育方面,本年的《施政報告》亦同樣金錢掛帥,多以過去撥款充撐過場,例如重複提及「宿舍發展基金」及「一帶一路獎學金」等,無助於協助大學應對當前問題以及重新爭取大學生的認同。大學生對政權所作所為不予認同,肇始於政權藉打壓「港獨」製造事端,蠶食大學自主及學術自由的空間,更委任不獲認同人士出任校董會主席和校董作為政治酬庸及監控據點等等。與此同時,長期濫用合約制剝削青年學者,甚至成為打壓異見的手段,看在青年學生眼裏,早已甚為嫌惡與鄙夷。林鄭月娥必須痛定思痛,通過調撥資源以便各所大學擴充本已式微的大學教授終身聘用制度,大幅減少合約聘用大學教師及學者,以此表示尊重學術自由的決心。最能表達這方面善意的是,林鄭月娥須立即辭任大學監督的榮譽職銜,並改革相關制度。

八、總括而言,2019年的《施政報告》(教育部份)固然乏善足陳,本已單薄的篇幅要非鋪陳零碎措施,就是屢屢失焦,沒有明確為教育問題對症下藥。我們對林鄭政府進言如上,希望教育政策可以記取及體現「培育人才」的初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