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拯救塱原20週年回顧系列(八):「然後」—管理協議計劃

拯救塱原20週年回顧系列(八):「然後」—管理協議計劃

落馬洲高架橋方案被推翻,鐵路以隧道形式興建,塱原的濕地與農田保留下來了,然後呢?塱原接著面對的,是農耕人口老化、水田生境荒廢及非法傾倒泥頭等威脅。如果沒有「然後」,廿年後的塱原,又會是甚麼光景?

落馬洲支線事件,給社會、政府及環保團體最深的反思:如何保育私人土地?塱原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卻位處於私人土地內,這類情況在香港絶非孤立例子。事件促使政府於2004年推出「新自然保育政策」,其中特別加強保育私人土地上具重要生態價值的地點。當局選定十二個須優先加強保育地點(後來擴展至郊野公園不包括土地),並推行管理協議和公私營界別合作,塱原是十二個優先保育地點之一。

「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自2005年起推行,是首批管理協議試驗計劃,由長春社和香港觀鳥會合辦。項目目標是保育塱原農業、生態、地景及文化價值。項目與當地持份者(主要是農民)簽定管理協議,將荒廢農地轉為濕地,並重新引入馬蹄、慈菇等的濕耕農作物,提高塱原濕地生境多樣性。除雀鳥外,濕地管理亦同時照顧另一依賴淡水繁殖的群落—兩棲類。

塱原的生態建基於農業活動,推動本地農業發展亦成為項目主要工作之一。塱原於2009年重新引入水稻耕作,讓這絕跡多年的本地文化得以延續。項目更每年參與坊間的農墟,將本地生態農產品帶到市民面前。此外,亦與社企小店合作,推出「塱原生態月餅」及「生態馬蹄糕」等時令產品,希望推動本地農產品的市場發展。

市民大眾的支持,對於塱原濕地長遠保育亦相當重要,教育工作不可或缺。塱原教育中心於2014年投入服務,項目亦發展出更多元化的教育活動,例如生態導賞、夜探濕地、農耕體驗工作坊及商場展覽等等。項目亦招攬當地的村民參與導賞員訓練計劃,擔當生態導賞員大使,大大加強當地社區人士對塱原的歸屬感。活動之中,已舉辦了十三屆的「塱原收成節」,深受市民歡迎,單日參加者超過500人!收成節以嘉年華形式,與公眾市民共享收成的富足,同時傳遞塱原生態保育的重要。

水稻復耕工作是項目近年發展的重點。水稻耕作是香港歷史發展重要一頁,可惜因競爭而曾於本地消失超過四十多年。水稻種植的過程,營造出理想的濕地環境供水鳥及兩棲類使用,成熟的稻米除了為人類供應食物,亦為掙扎在絕種邊緣的禾花雀(正名:黃胸鵐)提供補給和停棲地。水稻種植過程需要龐大的人力資源,正好是契機讓更多市民參與及體驗農業生態活動。於2011年成立的「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集結了一班有心人,參與支持本地稻米生產,讓水稻田的生態文化景觀能夠一直延續下去。

二零一九年,政府正式收回塱原的土地,是保育塱原重要的里程碑。在發展新界東北的契機下, 塱原被規劃作「自然生態公園」,希望能夠長遠保育當地的生態、文化及景觀價值。長達15年的「塱原自然保育管理計劃」已移師到北邊河上鄉繼續推行,長春社及香港觀鳥會繼續會在「過渡期」以顧問角色緊密監察塱原生態公園的前期工作。

--------------------------------------------------
【拯救塱原20週年回顧系列】傳送門
(一) 緣起
(二) 環團聯合行動
(三) 環境評估上訴委員會裁定九鐵敗訴(上)
(四) 環境評估上訴委員會裁定九鐵敗訴(下)
(五) 保育運動仍要屢敗屢戰
(六) 國際重點鳥區
(七) 一位保衛塱原的小四學生
--------------------------------------------------
-活動預告-
拯救塱原20週年論壇——「塱原保育是已不復見的奇蹟?」
主辦:長春社、香港觀鳥會
協辦:香港大學理學院環境管理碩士課程
日期:10月31日 (六)
時間:2:00 - 4:00 p.m.
查詢電話:2728 6781 (長春社) 或 23774387 (香港觀鳥會)
形式:網上論壇
內容:
1. 塱原生境管理及雀鳥保育的經驗與延伸
2. 由管理協議到自然公園 --- 如何在私人土地實踐自然保育?
3. 塱原農業保育模式可成為香港農業其一出路?

報名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