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哈維的《新自由主義簡史》

有關新自由主義的書,自問讀得太少,只有惡補,哈維(David Harvey)的新書《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2005)直覺上認為值得一讀,雖然他老人家被女性主義者批評得有點狼狽。

新自由主義,「源」自智利

書我只讀了兩章半,第一章他談新自由主義的出現,強調與美國政府及經濟的關係,他把新自由主義的出現,定在1973年的911,地點不在英國,不在 美國,卻在拉丁美洲;那一年,智利的民選總統阿連德,被美國支持的軍人推翻兼殺害,兩年後,便是惡名昭著的皮諾切特的專制統治。

皮諾切特當政,除了美國政府及IMF的借貸外,連帶著一群美國經濟顧問,主要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系的,這些芝加哥男孩是由美國政府於五十年代開始資 助培育的,那是冷戰反共的計劃之一,這些新古典經濟學支持者建議智利政府,把所 有國營企業私有化,除了銅礦以外,因為那是唯一政府穩定的收入,用來還外債及供應 基本服務,而且,需要開放國內市場予美國跨國企業,國家財政以貨幣主義主導,控制通貨膨脹為主,壓抑社會開支,不必擔心失業問題,因為沒有人敢上街示威。

結果,新自由主義的烏托邦在歐美還沒有「市場」時,便先在拉丁美來一個實驗,沒有軍事政權的威嚇與鎮壓,又如何可以不顧人民苦況推行新自由主義政策? 沒有拉丁美洲的實驗,又如何再出口轉內銷把這套理論運回美國以及歐洲?頗合後殖民主義的觀點。

讀著讀著,哈維很有博蘭尼(Karl Polanyi)的味道,果然,這一章以博蘭尼對「市場經濟」(注意,不是「市場」〔markets〕啊!)的批判作結,強調其烏托邦色彩,卻又兼具暴力國家政權摧殘社會的特徵。

跌跌撞撞的新自由主義

記憶中,有人批評哈維是經濟還原論者(economic reductionist),也許是這個原因,哈維在這本新書中,並不完全把新自由主義放在宏觀資本主義結構中去考察,反而,他說了以下這番話:

「事後看來,自由主義的答案(甚麼條件才能讓強勁的資本積累恢復過來?)好像既無可避免,又最明顯不過,但我想說句公道話,在那時(七十年代),沒 有人會真正知道或清楚明白,甚麼的答案才行得通,以及如何做,資本主義世界墮進新自由主義化,成為一個有力的答案,其實是繞了不少圈子,以及混亂的實驗, 然後匯聚成為一個新的正統,變成九十年代為人所知的『華盛頓共識』。」(13)

所以,哈維似乎很接近博蘭尼對市場經濟及社會的分析,他認為,新自由主義化其實既是烏托邦式的籌劃,又是一個政治計謀,重建資本積累的條件,以及讓經濟精英重新掌權(19),他認為,後者較重要。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才明白,為何哈維會談智利的九一一事件;事實上,他的分析頗為偏重政治分析,以及各類政府及半政府機構,包括英美政府資助的政策研究中心,以及商界 所搞的游說機構及基金會,分析它們如何利用經濟危機會改造國家政策,把接近理念的政客推上台,甚至可以迫使原來意識形態不同的政黨(例如美國的民主黨以及英國 的工黨)支持新自由主義政策;此外,也需要從軍事武力上(通常針對第三世界國家)、政治上(針對工會)及意識形態上(針對大學及媒體)打擊反對者,才能締 造新自由主義世界。

Harvey, David.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