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疫情下基層首當其衝 政府援助措施失焦離地

疫情下基層首當其衝 政府援助措施失焦離地

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關注基層住屋聯席、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

新冠肺炎疫情自去年初蔓延,至今雖然稍見緩和,然而政府「限聚、禁堂食、封區」等防疫政策未見大成效,卻使本港服務業大受影響,基層市民首當其衝。二月公佈的最新失業人數衝破廿五萬人,接近十三萬人就業不足,失業率更升至7%,達17年來新高,政府的所謂抗疫援助措施卻嚴重失焦離地。

政府坐擁大約2萬億港元外匯儲備,及數千億財政儲備,然而在本年度直接投放予基層的額外一次性津貼開支及現金或消費卷發放,卻比去年財政預算少超過一半達385億,對基層生活水深火熱無動於衷。局長雖謂預期下一財政年度赤字為一千零十六億元,要「量入為出」,然而卻照強推投放超過六千億的「明日大嶼」項目,犧牲基層利益換取項目上馬。

民間由疫情初開始時已建議的臨時失業援助金,政府卻置若罔聞,僅改以在綜援計劃下設立特別計劃及降低職津基本工時要求,漠視市民訴求。更反建議失業貸款,要市民以借貸方式應付生活,將施政失敗的後果推給市民承擔,完全無視政府應有的基本責任與承擔,令人失望。

於宣讀財政預算案當日,不同民間團體聯合舉辦直播活動,邀請了不同社群的基層市民一同觀看,並即場回應預算案內容。團體讓參加者寫上對政府過去施政的意見及期望,有參加者表示希望特區政府能夠積極回應疫情下的經濟及失業問題,同時亦要正視房屋土地、社會福利、教育醫療等民生問題,才能真正「穩經濟、紓民困」。

IMG_7639

以下為各舉辦團體有關施政報告的政策建議:

【失業政策及疫情下支援】(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

失業人數破廿五萬 基層對短期失業援助的期望落空

疫情歷時一年,基層整年大多處於失業與就業不足的狹隘中掙扎,回顧政府的防疫基金、保就業,大部分的鉅額資金落入大企業手中,動輒數億數十億,然而分到基層員工的資助則少之有少。特別是保就業方案,不少民間團體和勞工組織均指出企業領取保就業後並未有堅守承諾,照舊炒魷,故政府妄想做的「滴漏效應」,從大企業手中流錢落基層手中的經濟模式並不現實,無法幫助基層。要數直正落到基層手中的,則是全民派發的一萬元,然而這次的財政預算案亦不設「派錢」,哪怕「派錢」並非最理想的財政分配方案,但比起消費劵等措施,則更為有效和實在。民間要求短期失業援助至今,政府仍無動於衷推出,反觀其他先進國家城市已開倉賑災,而且倉中的口糧係可以直接比失業人士。

失業貸款形同轉嫁政府責任 無助解決基層的真實需要

政府坐擁大約2萬億港元外匯儲備,及數千億財政儲備的情況下,不但未有盡力制定措施解決超過25萬人失業,及接近13萬人就業不足問題,反而要市民以借貸方式應付生活,將施政失敗的後果推給市民承擔,完全無視政府應有的基本責任與承擔;反觀民間團體和各政黨均有提倡的短期失業援助,政府卻再三推搪。香港經濟自疫情出現後不斷惡化,經濟學者亦明言短期內難以復甦,失業市民亦無法估計何時能夠重新投入職場,借貸後的還款問題必然加重精神及心理壓力,更容易導致社會悲劇發生。「明日大嶼」計劃為人詬病多時,既然政府不斷強調量入為出、應洗則洗原則,為何不終止「明日大嶼」計劃,靈活運用公帑解救市民眼前水深火熱的困境?

消費券未能急市民之所急 隨時進一步影響小店生存空間

縱然政府提出派發電子消費劵用以補貼市民的日開支,電子消費券和現金有巨大的分別,當中的差異對基層市民而言顯而易見。首先,對基層而言,他們每月最大、最緊急的開支必然為劏房租金,雖然飲食和其他生活開支同樣重要,但可慳則慳,惟獨租金涉及他們唯一的居所,屬必要開友。故此團體認為電子消費券將無法為劏房戶支付昂貴的租金,政府似乎並不了解基層最緊急的需要。其次,電子消費券對收款者和消費券使用者同樣不便,更可能抑壓了小店的生存空間。收款者和消費券使用者,特別是長者,可能不懂得如何使用有關的付款和收款系統,造成不便。地區小店有機會因欠缺相關的收款系統,無法從電子消費券的體系下受到幫助,更進一步,政府會否打算接受小店參與這個計劃仍然是一個疑問,倘若因不便和政府的排斥下使小店無法從中受惠,將暗示市民只能前往大型連鎖超市購物,如此一來市民的購物選擇將會減少,同時大型連鎖超市並未有受疫情影響而生意減少,相反小店則受疫情影響深遠,如果小店無法參與競爭、無法影響物價,對消費者和小店同樣不利,團體亦會進一步提問政府的消費券終將利益給予何人。

IMG_1474

消費券未能急市民之所急 隨時進一步影響小店生存空間

羅致光提倡失業綜援可取代有關措施,然而綜援申請時期比疫情前更長,審查複雜,限制多,再加上政府多年來對綜援污名化,並不能作為短期失業援助的代替品,失業援助必需快速且易於申請。同時政府近日推出職津放寬亦不現實,失業人數超24萬,失業率達7%,代表這群人為沒有任何工時的市民,但職津則需要市民符合工作時數才能申請,未能有效解決大多市民所需。對於財政預算的分配,政府的每項政策均反映它重視的持份者和階級,現時漠視失業市民需要的方案並不是公允的財政分配。

【房屋政策乏善可陳】(關注基層住屋聯席)

公營房屋單位數量的語言偽術

財政預算案提及於未來十年興建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並在五年內興建超過7萬個公共租住房屋及綠置居單位。這顯然是政府的語言偽術,30萬看似數字龐大,但當中混合了居屋數量,實際可供基層居住的公屋比例並不清晰,而且建成遙遙無期,對於現時居住於劏房的基層住戶實際幫助不大。除此之外,預算案提到於2023底前提供約1萬4千個過渡性房屋單位,讓NGO租用合適和入住率偏低的酒店和賓館作過渡性房屋單位。這同樣是貽笑大方的措施,酒店和賓館缺乏廚房等完整居住配套,且沒有一般社會房屋的社區配套及鄰里互助的關係,結果只會淪為另類不適切住房。聯席認為,政府理應在市區閒置空間覓地增建過渡房屋,延長居住年期至現時一般輪候年期,即5至6年,並完善長遠土地規劃,增建公屋。

租金津貼調整及電費補貼問題仍未改善

去年政府於施政報告宣佈為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合資格市民提供津貼,然而不少居民得知細節後均表示措施嚴苛,例如一人非長者公屋申請者、曾獲首次公屋編配的申請者、輪候公屋未滿三年的申請者皆未能受惠於津貼計劃。民間普遍認為這措施有很大改進空間,例如放寬津貼的申請資格,讓所有輪候公屋超過三年的基層市民獲得援助,然而是次財政預算案卻對租金津貼隻字不提,未有回應基層街坊所需。另外,預算案再次提出電費補貼,補貼每個電力住宅用戶戶口1,000元。早前民間已反映,因大部份劏房戶沒有獨立電錶,以致未能受惠。聯席認為,唯有將濫收水電費狀況納入租務管制,協助劏房單位安裝獨立水電錶,讓業主遵守《水務設施規例》及《供電則例》,才能防止業主以公共資源牟利。而劏房消防問題亦未有提及,雖然是次預算案預留10億元資助老舊樓宇維修渠管,但劏房主要渠務問題在於違規改建,單位內喉管亂駁,導致衛生問題,唯有透過租務管制加強對非法改動大廈喉管及對不適切居住環境的規管,才能從根本改善問題。

IMG_5910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對財政預算案的發表有以下回應:

在職家庭津貼

政府對職津的調整方案微不足道,未能有效支援基層家庭及兒童,政府計劃將非單親住戶申請職津基本津貼的工時要求由144小時降至72小時,中額津貼的要求由168小時降至132小時。然而,此項調整只是微不足道,未能對基層家庭提供足夠支援。

現時兒童津貼與在職家庭津貼掛勾,當家庭未能申請在職家庭津貼時,變相基層兒童的支援也即時停止。兒童津貼應以兒童為本,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對於有關當局完全無理會兒童需要,漠視政策上的不足感到憤怒。兒童津貼與工時無關,聯席促請政府將兒童津貼完全脫離於在職家庭津貼,申請不再受限於在職家庭津貼的工時要求,重新檢視兒童津貼的申請限制,以助所有面對經濟困難的家庭得到適切援助。而調整措施不應只有一年期限,反之應成為長遠措施,長遠減輕基層家庭的財政負擔。

網上學習

隨著疫情放緩,當局只採取勞師動眾的檢疫措施,進一步加重校方的負擔,將面授課堂責任推諉於校方,同時對任何學童學習需要的支援避而不談。網上學習已是教育的趨勢,政府必需擔起責任,理應全面支援所有學生並提供完整上網學習裝備,確保即使學校不計劃推行電子班,學生仍能持續得到支援。

為基層學生提供防疫物資支援

全港學校陸續恢復實體面授課堂,但疫情不穩的狀況下,學童及家長仍擔心有受感染的風險。教育局除了給予學校健康指引外,更應為校園防疫提供具體措施,如為基層學童提供防疫物資,包括口罩、酒精搓手液等,減輕基層家庭的經濟負擔。

聯席就此譴責有關當局漠視基層家庭苦況,現行措施中失業貸款尤如落井下石,基層家庭一旦進行借貸而無法償還,除了令市民生活百上加斤外,更會後患無窮,債務會累加在下一代身上,故此此措施根本不應推行。政府應負起責任並加快落實紓困措施,而非將責任推至受苦市民身上,聯席促請當局勿再轉移視線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