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九龍城居民望保留伊院 應對醫療需求

九龍城居民望保留伊院 應對醫療需求

啟德醫院預計於2025年完成工程,定位為全科急症醫院,惠及人口老化嚴重的九龍城區及黃大仙區。現時同為九龍中聯網提供醫療服務的伊利沙伯醫院,大部分服務將會搬至新醫院。兩區的病人及照顧者對於醫院定位的評價好壞參半,當中Samantha對於伊院服務將會搬到啟德醫院感到驚訝,她認為現時醫療系統失衡,多一間醫院應要多一倍病床及服務,對現時「搬屋」的規劃感到失望。

現時28歲的黃曉彤(Samantha)在土瓜灣居住了19年,本身患有鼻敏感,未有在公立醫院覆診,不過,她的爸爸有長期病患,弟弟亦要在各專科覆診。她亦因為售賣醫療儀器的工作而時常出入醫院,因而相當關注醫院服務。「兩年前不小心過馬路,俾車撞到,去咗律敦治急症室,等候時間超級耐,由12點午餐時間等到6點先走得。」

現時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醫療設施不足,Samantha原以為多一間急症醫院,代表多一倍病床數目,對九龍城區街坊是好消息,她對於啟德新醫院落成後,伊利沙伯醫院只保留日間醫療中心,其餘服務將會轉到新醫院表示毫不知情,「點知而家係將伊利沙伯醫院搬過去,而唔係增加,將舊有嘅嘢放去第二度,仲要係一個好唔方便嘅位置,舊嗰度你又唔話俾人聽整啲乜嘢,點解要大廢周章,唔係好明。」

Samantha認為九龍區相比新界區的急症室數目並不足夠,她希望保留伊利沙伯醫院的急症室,多一間急症室有利九龍城區街坊及區內長者,「覺得要保留伊利沙伯醫院,啟德就照起,點解唔多一間。」

Samantha憶述老爺曾入住伊利沙伯醫院病房,探病時間只有一至兩小時,而且病房人多擠迫,「病房好密集,好逼,求其隔住窗簾布就係隔離張床,一間房有6個人,走廊都有病人。」她表示從土瓜灣去伊利沙伯醫院或聯合醫院皆有巴士直達,相反啟德醫院的交通配套不足,對於同屬九龍城區的土瓜灣街坊非常不便。

HA1

71歲的薜培餘,人稱培哥,居於黃大仙。03年沙士時,因為母親受到交叉感染,培哥的情緒受到困擾,長期失眠及抑鬱,現時在東九龍精神科中心覆診,從此關注老人權益及醫療系統。

培哥憶述十幾年前去伊利沙伯醫院急症室,輪候時間很長,「連病房都入唔到。」他只能在急症室外的大房吊鹽水,醫護於幾小時後只着他回家,未有再跟進病情。他希望啟德醫院落成後,有利於附近的黃大仙區居民,等候時間不用太長,不過他始終認為啟德醫院的交通尚未妥善規劃,暫時比不上伊利沙伯醫院般方便。

培哥4

培哥提到啟德發展區人口會增加,「多一間醫院就梗係好啦。」市民可以在新醫院落成前提供更多意見,令新醫院預早規劃,培哥笑指落成後,「如果有需要,點都要去試一試,入過去住下,大吉利事如果有事嚟講,可以睇到有咩不足,可以話比俾社會人士知,向佢施壓改善。」

他指現時醫療系統最大的問題是人手及政策,而非硬件,「引入海外合資格醫生,短期又好、長期又好,仲有幾個部門,醫管局、醫學會同佢考試,合資格咪嚟幫下手,唔使搞到病人咁慘。」他又指伊利沙伯醫院原址面積大,除了可以作為安老院舍,亦可以用作復康醫院和非緊急病人門診及病房,以分流急症室的病人。

培哥的醫療抗爭歷史

後記:

我是李國光,是寫這篇報道的公民記者,本身患上強直性脊椎炎27年,曾任病人自助組織主席,亦是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成員,協助同路人面對病患,近年關注撒瑪利亞基金藥物資助及醫生人手短缺等議題。

寫這篇報道,做資料搜集時,都在區議會文件中找到這些句子:「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為油尖旺、九龍城、黃大仙及觀塘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包括2,100張住院病床和300張日間病房病床、附屬的醫療及支援設施、37間手術室、腫瘤科中心、專科門診診所、社區健康中心、神經科學中心、高壓氧治療設施、口腔頜面外科及牙科部等」,「預期在2025年完成整項工程計劃。」文件全是一堆數字,沒有一絲感情。我作為一個長期病患者,有新醫院落成絶對是一件好事,硬件配套設施比較完善,卻同時令人憂慮。

醫管局的宗旨是「時刻不忘 以人為先」,但我曾經在醫管局大樓,見到梳化放置在盲人輔助線上,這件事令我相當震驚,每一天有這麼多人經過,完全沒有人發現有問題,解決方法是拆除盲人輔助線,可見欠缺以人為先的規劃。既然伊利沙伯醫院不能保留,原址佔地面積卻相當大,交通亦方便,醫管局應該盡早諮詢公眾,收集九龍城區居民意見,制定長遠的規劃,令區內街坊得到更完善的服務。

本文為九龍城區議會贊助,社區新聞工作坊學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