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老人台搶年輕觀眾?笑話!——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四十四)

老人台搶年輕觀眾?笑話!——論香港政府的國師芝加哥學派(四十四)

香港人長壽,且消費力強,銀髮族市場大有可為。TVB的慣性觀眾群正老齡化,近水樓台,可謂商機無限,又何苦捨長取短,走去搶灘,轉攻年輕人巿場呢?

慣性收視下,轉型制肘多,節目難免隨觀眾老化。食得咸魚抵得渴,TVB大老闆黎瑞剛早前接受訪問,卻大表不滿,批評公司距離年輕觀眾越來越遠。其實老人台也可以搞搞新意思,譬如上周推出的《尋人記》,追訪二、三十年前的電視新聞人物,筆者問一些年長的朋友,便覺得有共鳴,想知道當年的小孩變老是何模樣。正熱烈談論《進擊的巨人》大結局、《試當真》等四台聯播或港台有份捧紅的《荼毒室》,年輕人就算有時間,不經意地看到無線這個「新節目」(這點子不算新,最出名的要算是英國ITV早於1964年開始,每隔7年拍一次的Up series,但製作團隊並非單純玩懷舊,「消費」受訪者,而是出於探討階級背景對小孩未來有多大結構性影響之初心),都只會質問《尋人記》監製阿黃淑明女士,要尋人,幹嗎不尋是旦男?

老人台幹嗎搶攻年輕人市場?

黎瑞剛在訪問中舉了一個例。原來在這位「中國梅鐸」眼中,所謂有創意的節目,是指內地青年的「創富故事」,以啟發香港年輕觀眾。相信香港的年輕人聽見,都會喊一聲「嚇死寶寶了」。這類節目本來就不缺乏,無線自己拍推廣大灣區的特輯,就不時訪問在當地成功創業的人士嘛!

以黎瑞剛的履歷來看,他可能想參照《中國好聲音》或《中國好歌曲》的成功模式,搞真人騷節目,以內地青年如何白手興家為賣點,趁機軟銷大灣區有多好,與國家走的富強之路同步。這種節目在國內受歡迎不出奇,但搬來香港搞,便有水土不服的文化障礙。

現在不是一九年初,排隊喝喜茶的時光已逝,香港年輕人亦不會對在大陸創業有幻想-有能力又不抗拒在內地生活者,不用推銷,早已自行北上-遑論有代入感。她/他們有強大的身分認同需要(及危機),渴求同聲同氣的共鳴。黎瑞剛的思維,離不開由上而下、把「正確」價值觀灌輸給觀眾的強國模式,本質上是背負政治任務的文化工程,旨在馴化走上歪路的不良分子。這樣做,並沒有真正聆聽香港年輕人的心聲,了解其難處,撫慰其傷痕。就算你做不到以阿布泰為藍本的創業故事,但是否可以貼地一點,不再只用帝皇將相的眼光看香港的問題呢?

所以說,黎瑞剛並不知道甚麼叫人文關懷,更不懂善用香港寶貴的文明資產。筆者在《港台變官媒弊大於利》中分析過中美的戰略互動性問題。其實,數字人幣一旦威脅美帝印鈔的專利,雙方便有機會爆發軍事衝突。奈何雙方實力懸殊,中共只有另闢蹊徑,設法牽制對方,爭取時間後來居上。要增加政治籌碼,便須靠香港提升和輸出軟實力。港府派李百全打壓港台,是政治正確啊,卻正在幫倒忙也不自知。扼殺彌足珍貴的多元聲音、傳媒專業素養和文化使命,只會糟塌香港-除金融以外-對中國而言最無可替代的特殊貢獻。

無線電視比不上香港電台

港台近年銳意革新,即使被壓縮資源,仍屢創佳績,備受各界肯定。憑藉其批判性和文化創造力,在中國和國際社會之間,是有望向世人示範一國兩制的多樣性和兼容性,展現中國敢於接受批評的大國自信,對沖戰狼的負面形象。在國際大政治之下,若這條路線能發揮槓桿效果,於中共而言,戰略價值不容小覷,香港人的權益和原有生活方亦可得到某程度的保障。

在政治光譜上,位於保守、親建制的一端,以牟利為宗旨的無線電視,自量地服務上年紀的觀眾,在符合習近平最高利益的前提下,同樣有其獨特的、為國家出力的戰略作用。由保守至激進,於文化事/產業中形成資本、人才的輸送鏈及旋轉門機制,有利於塑造百花齊放的創作環境-這正是培育軟實力之根本。但黎瑞剛、李百全的政治和文化視野極其狹窄,只局限在純粹表忠的層次,以為全力配合忠誠的廢物把異見者全部清除,把香港完全融入大灣區,便對國家最有益處。

誰知香港的價值正在於她和國內城市有所不同。破壞兩制的根本差異,對中央弊大於利,甚至會重犯加速主義的錯,打亂中美博奕過程中的動態平衡,到頭來吊詭地危害國家安全。所以,不論港官,抑或愛國商人,最重要是懂得拿揑那微妙的分寸,以辯證的政治智慧和手腕,加上超前的文化創造力,在全球新常態下,替自己服務的組織尋找恰當定位,避免國際政治侏儒症衝昏頭腦,使中央因小失大。

股東利益最大化之後遺症

文化產業講求有heart,傳媒機構講求公信力,在黎瑞剛對tvb的批評中,都看不到對這兩者有高度重視。要知道,「政治正確」凌駕專業要求和判斷,乃香港高速墮落之始。此外,大台作為老人台,有黎瑞剛口中的山頭主義毛病,不足為奇,但更致命的是,過去多年,一無文化視野和抱負,二無士氣和精益求精的衝勁,三無人情味,亦毋視人才傳承和技藝的沉積。傳播事業,以人為本,現在卻視員工為用完即棄的工具,視觀眾為餵甚麼便吃甚麼的廢老,視客戶為任其劏得就劏的水魚。這些弊病,都源於管理層把傳播事業純粹視為一門生意,並奉股東利益極大化原則為圭臬-香港的芝加哥學派和主流經濟學者最喜歡講這一套。

於是公司虧錢(由於大股東玩財技輸鑊金),大台便選擇節流:把無直接盈利貢獻的部門及資深的台前幕後裁掉。公司管理層的失敗,由員工承擔代價。而政府的勞工政策,一向偏幫資方,並得到主流經濟學者的加持,以至一眾財演都會強調在商言商,股東利益放首位,其他持份者的權益屬其次。千方百計壓低創作人和製作人的薪津,乃普遍現象。一間本地的龍頭傳播機構,是不需要負社會及文化責任的。無數員工花半生努力在自己專業中尋求突破,但藝術水平再高亦無用,個人事業的成績與表現往往無關。這便是主流經濟者不知不覺間灌輸給全社會的價值觀。所謂山頭主義,背後純粹是利益的爭奪,權力的廝殺,並無良性競爭下的高手過招和較技,這才是老人台外強中乾,最終淪落至此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