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帝國主義

順手從維基百科拿來「帝國主義」的定義:


「帝國主義,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主要內容是通過奪取領土或建立經濟、政治霸權而凌駕於別國之上。」

當「帝國主義」被定義為「一種政治主張或實踐」時,我們都會慣常地認為:帝國主義是一種政治、外交和軍事的手段,為完成一國「凌駕於別國之上」的目的。然而,對「帝國主義」的這種理解,存在一個嚴重的弊病:單純認為帝國主義只是政治、外交和軍事上問題時,總會令我們忽略霸權中心國背後所運用的經濟手段及其渴望達到的經濟目的。

在上世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者如列寧(V. I. Lenin) 和盧森堡 (Rosa Luxemburg),以及著名政治哲學家的阿倫特 (Hannah Arendt) 均對帝國主義及資本主義的關係曾作過深入的探討。這些著名的理論家和運動家均一致認為:帝國主義的目在在都是為了處理因資本主義過度累積所帶來的經濟危機。其中,以列寧認為「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主張最為出名。

本文從歷史角度出發,並利用哈維(David Harvey)的《新帝國主義》的分析架構,嘗試表列1884年至今,不同的霸權中心在不同的歷史時空中利用甚麼不同的手段來維持其霸權的地位。此外,本文亦對帝國主義的最新型態(即「新帝國主義」)勾勒其主要特徵,並指出新帝國主義的「新」在於:霸權國大量透過國際金融組織來監控金融資本的流動及強迫負債國以私有化的方式開放其商品巿場。

自1884年以降,我們將發現:帝國主義在不同的階段曾出現不同的型態。在不同時期的帝國主義擴張時,霸權中心都會利用不同的經濟及軍事手段來處理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以保持其霸權的地位。下表將簡述這120年以來帝國主義的不同型態和霸權中心採取的手段:

時期

霸權中心

帝國主義的不同型態

1884-1945

以歐洲為中心(以英國為首)

(a)「開放巿場」:透過英國的軍事實力,強迫一些非資本主義社會(如印度和中國)開放巿場以輸出霸權國的商品;
(b)「原始累積(Primitive
Accumulation)」:以殖民的方式掠取殖民地(如非洲和東南亞)的天然資源,以及殖民地的勞動力。

1945-1970

以美國為中心

「發展主義(Developmentalism)」:以發展為名合理化美國本地的大型政府基建,以及美國領土以外的資本主義國家進行政府主導的工業化。

1970-現在

「新帝國主義」:
以美國為中心(尤以「華爾街-美國聯邦政府財政部」為首)

(a)「建立國際金融組織」:透過成立一系列國際層面的組織(如:IMF)來規管金融資本(Financial Capital)的流動;
(b) 「軍事行動」:以軍事行動佔領具豐富天然資源的國家(如伊拉克),使鞏固霸權國的經濟中心地位;
(c) 「原始累積」:以私有化(privatization)的手段,強迫無力償還債務的國家私有化其國有企業,使霸權國的跨國資本能打入這些國家的商品巿場。

參考資料:

Harvey, D (2003): The New Imperi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arvey, D (2001): The 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New York:Routledge.
Harvey, D (1982): The Limits to Capital.Oxford: Blackwell.
Jessop, B (2004): “Spatial Fixes, Temporal Fixes, and Spatio-Temporal Fixes”,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Lancaster University, Lancaster LA14YL, UK at http://www.comp.lancs.ac.uk/sociology/papers/jessop-spatio-temporal-fix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