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中大人好哭

中大人對中大的歸屬感很強,每每愛之深、恨之切,每好哭之。一九七四年畢業的劉美美便曾寫過一篇「哭新亞」,轟動一時,到了八十年代,喬菁華離校已久,再有中大學生為文哭中大,因喬菁華未曾目睹,印象比較模糊。二月三日,「一群中大學生和校友」寫了一篇二十一世紀哭中大的鴻文(〈致中大師生的公開信〉),刊於《明報》世紀版,確是秉承了中大人好哭的傳統。香港大學已有近一百年歷史,不知有沒有學生校友為文哭港大呢?洪清田或可提供答案,他在二月三日《信報》的文章謂:「香港不治,港大有責,港大因為向社會輸送世界一流專業人才,創出世界奇蹟而邀功,也要為向社會輸送不濟的治港人才而致歉。」說得很有氣派,相形之下,中大人的酸秀才頭巾氣,經四十年而未除,「我們不得不為中大放聲一哭」,哭什麼呢?愛哭的人,才不會說:「香港不治,中大有責。」

    牛津的學生和校友,不知會不會在《泰晤士報》刊登一篇「哭牛津」。最近牛津大學為了財赤,而英國政府撥款不足的關係,預備加強國際化(中大的國際化與之相比,只是小巫),每年減收(注意:減收)一千六百名英國學生,增收國際學生,英國學生每年繳交學費一千鎊(明年加至三千鎊),外國學生的學費卻是一萬九千鎊!以「一群中大學生和校友」的說法,「這是一個赤裸裸的搶錢遊戲」!牛津名氣太大,搶錢必定成功,更不止此也,牛津為了節省經費,放棄牛津數百年的寶貴傳統,研究院學生將代替部分講師為本科生上課,把原來一對一學生的導師制轉型為導修制(seminar),直接降低授課水平(tutorial)。牛津宣布後,劍橋相信會跟隨。牛劍的未來英國本土學生的利益大受影響,到目前而不聞有人哭之。

    順便一提,「一群中大學生和校友」的文章寫得極好,是一流文宣,如董特首的文膽能有此水平,董特首便不致言語無味,演辭枯燥了。

蕎菁華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