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教學語言新措施 撥亂不能反正

從19世紀開始的世界歐化,到21世紀的美國獨霸,強者的主打用語是英文。作為國際城市的香港,英文好、英文妙早已深植人心,英文中學標記值錢是很久以前的事,西人的教會辦學,英文實力有口碑,官家的英文中學,精英學生亦湧進,而不少私立的中學,無道與有道的,都會用英文兩字加在中學之前,以滿足市場需要,符合求生定律!當然,殖民政府為鞏固統治,亦會盡力營建英文的戰略價值,學生會考英文不及格,求學之路將永不超生。

從政治及經濟角度看,英文長期在香港社會的地位都重要,它具有求職與「上進」的強大工具價值,這是事實!但從教育專業立場看,要學生直接有效學習、要學生培養高階思維、好好學習通識,乃至感受家國認同,母語教學最是優良,全世界皆然,當中已有不少學術研究結果公布,因此,在功利現實與教學理想之間,究竟如何為香港學校的教學語言定位,實在不容易,也在考驗政策設定者的智慧。

很可惜,九七回歸,98年出籠的「中學教學語言強力指引」先強調母語教學的重要,但卻強行將學校分成英中兩流,壁壘分明,英清中濁,當年學業成績稍優的學生,得知被派入中中,雞飛狗走,英語教學的工具理性大勝一仗,可以這樣說,5年前的「強力」指引,是撥亂不能反正!母語教學依然弱勢。

5年難過,政府的教學語言諮詢文件再面世,除大幅提供英中教學語言的要求,並且還給成績良好的中中一個「公道」,此即落車與上車機制,任何中學必須符合下列條件才可「英中」有望:一、中一的學生要有85%適合用英語學習的人數;二、教師的英語成績會考要達C級,或高考英文達D級,或國際英語水平測試 IELTS達6分或以上、同等學歷或通過觀課檢定;三、適合的英語教學支援及配套。

英中標記更值錢

若根據此一建議,現時的英中數量必會減少,但英中的標記就更值錢。機制在前,有上述條件的中中多會爭着上車,以確保收生的質與量都有保證。但很明顯,這與諮詢文件所提及母語教學是最好的教學語言的敘述,是愈行愈遠,政府大力宣傳母語教學的片段,既沒有肉體,也失去靈魂,是自欺欺人,全港中英數成績排前面 40%的學生,更會與母語教學全面絕緣!而諮詢文件發表,字字句句都說以學生利益考慮為前提,亦讓人憂心,作為政府頒布的教育政策,要英文科以外的各科教師配合,與學生一同補考、與學生一同接受課堂教學語言的評審,此時此刻,教師在心理上能夠不受傷害?當一個只顧學生利益,但卻完全不照顧教師尊嚴與感受的政策,橫放在學校面前,以供「選擇」,公道嗎?當教師為求生存而逆來順受,教學生活與生命能有意義?當我們常常說教學是春風化雨,是潤物無聲,師生之間要互相欣賞,共同成長,但在教學語言要達標的旗旌之下,老師一次又一次的被翻舊帳,這就是學生的利益?

難道,這就是權在哪裏,教育的真諦就在哪裏的社會嗎?最後,我必須指出,新鮮出爐的教學語言諮詢文件,與5年前一樣,對母語教學來說,同樣是撥亂不能反正!

何漢權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