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絕無其事」的全面英語教學

按:篇末連結是原文所有的,換言之,本文部分資料來源自inmedia。

---------------------------------------------------------

  昨天,中文大學教務處及中大政策評議會分別就近日因「強行實施全面英語教育」及「國際化」所引起的迴響,發信予傳媒機構及校友澄清「中大堅持雙語教學政策」。內容大致指中大要求「各課程自二五年秋起全面施行英語教學」及「若不選擇招收非本地生,將削減資源」此兩項傳聞,實為「誤傳」,「絕無其事」。

  綜合中大近月來向外所發放的消息,「為了促進校園的多元化」、「擴闊學生的國際視野」,中大計劃將非本地生的學額維持在每年280人;而為了配合這個新政策,各答允招收非本地生的學系,須提供足夠的以英語授課的必修及選修科目。此建議,已由去年十月開始向各學系諮詢。而昨天的新聞稿一再重申,此新政是「自由選擇」的,並非強迫所有學系推行。

雙語變相失衡

  就此,部分中大師生的意見與校方的頗有不同。中大社會學系陳健民教授指出,校方的確沒有強迫學系接受新政,亦沒有提及不招非本地生就會削資。但他本人以及很多中大的教職員,從過往的經驗中都得知,校方可以「運用資源令措施得以實行」,所以有人會估計如學系不「選擇」招非本地生,會有被削資之虞,亦並非無中生有的臆測。

  中大學生會對此亦有類似的見解,他們認為校方的所謂「自由選擇」,根本就不自由,是以「資源壓力」令「很多學系沒有選擇的餘地」。學生會幹事胡浩堂又指政策上雖然列明,校方只須招收非本地生的學系,於所有的必修、導修、練習及實驗課堂中,最少一組以英語授課即可,表面上是中英雙語並行;但事實上,很多學系根本沒有足夠資源去同時開辦中英兩組,結果就只剩下英文一組。陳健民估計,這變相使學系中三分之二的課堂以英語教授,本來的雙語政策自會失衡。

  當然,反對聲音之中最受關注的就是上述的雙語政策失衡,擔心變成重英貶中的局面。學生會對此發表的聲明的題目就直指,「多元化是假,歧視中文為實」,校方根本想把中大變成一所「英文國際大學」,把中大「四十年的中文教育傳統連根拔起」。陳健民則指某些學系要推行英語化是無可厚非的,但校方應該多給予學系一些靈活性,讓學系自行選擇。

政策討論不足

  另外一項校方為人詬病之處,就是由去年十月開始諮詢,至十二月要求學系答覆選擇期間,完全沒有向可能是受影響最嚴重的學生公開發布消息。待有八成以上學系答覆會接受新政策後,學生們才開始接觸有關的消息。陳健民指政策是未得到「足夠的討論」,學生現階段還在消化有關的消息,但下學年便開始實行。中大學生會亦批評這是「完全不民主不合理不負責任的做法」。

  其實,就整個建議,中大學生會及捍衛中大理想小組已於一月初發表了名為「哭中大」的公開信,表明反對的立場。公開信其後亦於網上廣泛流傳,引起不少校友的注意;學生會及理想小組繼而於二月初籌辦了一場「中大國際化討論會」,令事件得到進一步的討論。不過,並非所有師生都反對有關的政策,就好像討論會中亦有學生表明支持校方的做法。整件事就好像陳健民所說:「還在發展中,並未終結。」相信相關討論仍會繼續。

網上相關訊息:  
中文大學電子快訊第2.4期──http://www.cuhk.edu.hk/enews/chinese/  
獨立媒體──www.inmediahk.net

文 胡泳雯

信報財經新聞 200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