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黎健強﹕西九龍博物館 - 許多未問的議題

文﹕黎健強

在爭取未來的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要興建怎麼樣的博物館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弄清楚問題範圍和有甚麼基本的議題。這樣才能全盤思考,進而尋求最大的社會利益。目下大家關注的只集中在博物館的大小和主題,總體予人的印象是迷惑、混亂、狹隘、分化、七嘴八舌、甚至各有各的盤算。

從鳥瞰到細觀,我將自己想到的主要議題分列如下。

面積、地點、主題

第一,是博物館面積的問題。五月廿九日舉行的首次公眾諮詢會中,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秘書長馮浩賢矢言否認金佩瑋提問的傳聞:政府增加公共博物館的原因,是要符合法律上博物館面積與人口比例的規定。但是馮浩賢也承認政府曾經計算過,按照香港的人口,現時本地博物館面積的比例是遠遠低於世界各地的城市。

香港土地昂貴眾人皆知,香港政府如非受到壓力,一定不會主動提高沒有商業利益的博物館面積。因此,現在西九計劃建議要蓋不少於七萬五千平方米的博物館面積,大概就是要達致所謂合理水平的最低尺碼了。

綜合上述,我們這方面應該考慮的是:要不要為香港爭取更多的博物館面積,令它高於平均水平,媲美世界大都會如紐約、巴黎、東京?

第二,是博物館的地點問題。雖然說香港有需要增加博物館的面積,但並不見得一定就要增加在西九龍區。或者,除了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蓋建新的博物館之外,我們也可以要求在香港其他各區增建一些博物館。今天香港人口眾多的地區,譬如新界北、九龍東、大嶼山等等,統統都沒有設立博物館。對於低收入人士及清貧家庭來說,長途跋涉去遠區參觀博物館展覽,絕對不是廉宜易舉的活動。

以區域來規劃建設博物館,更可以據各區的特色來發展主題,令居民增加知識和認同。特別是以區域歷史方物為主題的地區博物館,其實是許多先進國家非常流行普遍的區域建設;經驗也證明,它們對於本區居民和遊客,都具有很好的吸引力。

之前也有人士獻策,將西九計劃的土地拍賣,所得的大筆款項改在其他地點發展文藝設施。這個做法會令籌集的資金變得更多(目前地段屬於高價土地),使在別處興建的博物館可以有更大的面積和更充裕的資金;弊處是政府可能會施展彈弓手,未必將全部資金投放在文藝事業。

集中在西九地區興建文藝設施的好處則是交通便利,而且聚焦。現時情況,政府對於售賣西九土地,改在他處興建博物館的想法並不熱衷;而其餘持份者可能沒有詳細考慮而模稜兩可,基於實際利益取捨好像已經擱置不提。儘管如此,我們也應該檢討是否必定要在現時劃定的西九龍土地上興建博物館,會不會有其他的選擇?

第三,才是博物館主題的問題。政府在公佈西九計劃之初,即已敲定要興建四座以現代藝術、水墨、設計、電影為主題的博物館。儘管此項計劃在推倒重來之前已經飽受公眾和關心文化藝術的人士多番質疑,不明白為甚麼是如此數目和這些主題;但是到最近五月底博物館小組首次舉行諮詢會時,結果所有文件仍然是以原來的建議為基本範圍。

在兩次諮詢會之中,小組主席羅仲榮和秘書長馮浩賢都強調文件內容目前都只是屬於建議性質,一切都尚非定案。但是,小組成員林漢堅在五月廿九日的會議結束前曾經發言透露:在之前的小組閉門會議中,各成員其實已經同意了維持原來的四個主題的構思,未定案的只是以甚麼形式將它們套進未來的博物館建築物裡面而已。

根據傳媒的報導,羅仲榮主席在會後向記者發言,他個人不贊成博物館群由多家中小型主題博物館組成的意見。他形容這就像在商場開設十多二十家的店舖一般,擔心個別場館的規模太小,質素無法保障。實際上小規模經營的博物館也有其靈活高效率的好處,可惜民間似乎暫時無人對羅主席的看法提出異議。

依照政府的構想,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是用住宅地皮和購物消費來融資及維持資金周轉。除非我們不接受這樣的安排,在這裡建設的博物館的主題似乎也應該配合上述發展藍圖,是故以知識與趣味並重的主題最為適合。

那麼,審視一下四個本來的擬議主題,就只有電影館適合原封不動地予以保留:香港電影在世界文化的成就有口皆碑,不論對亞洲或美國的電影都有很大的影響和貢獻。加上資料豐富,深入研究或觀賞娛樂都會很受歡迎。

原本建議的設計博物館,則應該擴闊歸納入第一次公開諮詢會中許多人士提倡的「流行文化」博物館。至於現代藝術及水墨,坦白說屬於小眾興趣,充其量讓它們合併成為一家以藝術為主題的博物館(於是可以加入其他種類的藝術),或者乾脆爭取在其他的地點蓋建。其他可以選擇,較為適合在西九龍文娛區建立的博物館主題,包括歷史、美食、宗教、生物(環境保育)、交通物流、兒童等等。

前段的分析大概會招惹到藝術界仝人的反感以至憤怒,但我懇請大家心平氣和地想想:將精緻藝術與購物商場硬生生地綑綁在一起,到底是不是我們最想要的模式?會不會真的吸引更多人走進去欣賞藝術?

關係、經營、財政

第四,是與現有的公共博物館的關係。無論西九龍文娛區最終決定建設那些博物館,它們的功能或多或少都將會與香港現有的公共博物館重疊。以往在市政局與區域市政局分立的時代,尖沙咀的香港藝術館與沙田的文化博物館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直到特區政府將兩局殺掉以後,才漸漸決定了藝術館主理繪畫雕塑裝置等精緻藝術,文化博物館主理攝影印刷設計等普及藝術的分流方式。

博物館主題出現重疊本來並不是甚麼問題: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制度之中,相互競爭是可以造成彼此改善進化的雙贏局面,參觀者亦會因而獲得更多的裨益。認為重覆就是浪費資源的說法是難以成立的:由於市場有優勝劣敗的調節機制,經營欠佳的博物館終須改善修正,否則就要面臨淘汰。反過來說,壟斷供應才是導致經營不善和低質素的主要原因。這方面,公營博物館既有大量公帑可用,又毋需憂慮財政盈虧,情況尤其見得嚴重。

是故討論西九龍文娛區新蓋建的博物館與本地現有公共博物館的關係時,關鍵是它們的經營管理手法是否相同。如果經營管理手法是完全一樣的話,重疊浪費的事情就會較為容易發生。但是如果它們的經營管理手法並不相近,那麼即使功能或主題重疊,也未必會造成惡果。

第五,就是經營運作的問題。香港的公營博物館現時轄屬於民政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其管理運作類似其他政府機構的文官模式。負責營運的各級館長基本是專科學士學位入職(藝術館的念藝術、歷史館的念歷史、科學館的念科學,諸如此類),累積經驗年資而遞次升遷。博物館雖然提供有在職訓練,但大都屬於管理方面(例如博物館學及專科經驗訓練),而非學術上的提升。小部份館長自行攻讀了碩士或以上學位,可是這些專科學問未必就是他們日常的工作範疇,也不一定會引致因材施用的升調安排。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香港藝術館的歷史繪畫部,在這個制度之下,長期以來掌管的館長都沒有令人滿意的專門學術知識。

這套行政方式跟西方許多文化先進國家很不一樣:在歐美各國,博物館的館長都是有關學科的專才學者。這些館長對於自己主理的項目、搞的展覽與館藏的物品均擁有學術水平的專業知識,還經常發表學術論文和出席學術會議。已故香港大學藝術學系的時學顏教授,來港之前就是加拿大國立藝術館的館長。

西九龍未來的博物館是沿用現時的通才管理模式,還是引入以專門知識為主導的管理模式,是我們需要深切考慮與注意的關鍵議題。香港是否走向知識型社會,這會是一個明顯的指標。

未來西九龍的博物館大概是要走上私營或獨立運作的模式。這種運作的好處是架構較小官僚陋習也較稀薄,令決策敏感與更有彈性,而且財政方面也較為靈活自主。問題是現時香港的大專教育未有系統地培訓有關人才,將來這些博物館的館長從何而得,是大家需要注意的隱憂。此外,民營博物館的財政容易發生舞弊、短缺或週轉不靈的現象,如何監察也是值得關注的議題。

第六,是財政管理的問題。財務管理屬於龐大複雜的專業範圍,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計劃另有專門小組討論,我就不多說了。只想指出一點:根據國際間的經驗,絕大部份博物館的門券加上禮品銷售收入,都是不足以維持它們的營運與購藏開支的。香港政府或西九龍計劃的營運單位,倘若期望建議中的博物館可以既節目優質豐富而又財政上收支平衡,是很不切實際的想法。政府除了應該撥款以維持各家公立或非牟利博物館的健全財政之外,也應該鼓勵商界和外來投資的跨國公司捐款,資助本地博物館的發展。

財政入不敷支並非就等如說經營博物館是註定血本無歸的投資。出色的博物館和精彩的展覽,可以吸引本土居民與外地遊客前來參觀,於是刺激了附近地區的交通建設、飲食和購物消費。而博物館群的高尚文化形象,也會令周圍的住宅及商業樓宇升值。國際間以博物館數量多而質素高的城市如巴黎、倫敦、紐約、東京、以至西班牙的畢爾包,都有藉此而維持其國際地位及商業利益的。

上述優質博物館帶動商業利益的情況,跟現在的西九龍文娛計劃未必完全相同。西九龍文娛計劃從開始討論至今,給人的總體印象是發展土地銷售及商業消費為主,搞演藝和博物館只是襯托。如果用這樣的心態來開發博物館,將來的成效必然十分有限。社會上有人將西九龍文娛計劃稱為「白象工程」,是有一定的道理。

走出桎梏來共舞

參照政府的資料,西九計劃下的博物館小組是個諮詢組織,其職權範圍是「根據現行的文化藝術政策,以及考慮到香港目前現有的設施,就下述事宜向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核心文化藝術設施諮詢委員會提供意見︰(一) 擬議的「西九」四個博物館的需要及有關博物館的主題;(二) 加入其他主題的博物館的需要;(三) 主題確定後,在可能範圍內建議每個博物館的規模和主要規格;(四) 藝展中心的需要及主要規格。」[編號為本文作者所加]

撇開財務管理撥歸財務小組討論不算,西九博物館小組所集中諮詢的,是博物館主題的部份問題和建築規格。本文提出的檢討香港博物館整體發展以至香港文化藝術整體發展策略,都不在諮詢範圍之內。

本文完成於西九博物館小組第一次公開諮詢會之後剛剛兩個月,自覺公眾對此議題漸漸失去關心而且討論範圍狹窄,故成此篇,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思考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