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從五一年的石油國有化談伊朗核危機

記得年前在伊朗首都德黑蘭市中心的書店街閒逛,看到很多書店的櫥窗都貼着一個光頭老翁的海報,貼上革命領袖霍梅尼或哈梅內伊的反而不多見。是誰如此受伊朗讀書人尊敬,地位彷彿比伊斯蘭革命領袖還高?後來看書,才知道那就是五十年代初在伊朗政壇叱吒風雲,推動石油國有化,最終被英國和美國秘密推翻的民選首相穆罕默德‧穆薩德。

在伊朗核問題鬧得如火如荼之際﹝八月三十一日就是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朗放棄提煉濃縮鈾的期限,如果伊朗不從,可能會面臨制裁﹞,為何要翻舊帳重提穆薩德?因為要了解伊朗為何甘冒被國際社會孤立制裁的風險,仍然堅持在國內提煉濃縮鈾,就有需要了解五十年代的石油國有化運動、以至伊朗近百年爭取政治經濟獨立的歷史。這個擺脫帝國主義控制、爭取獨立的大論述﹝中國人一定不會陌生﹞,在核問題中再次被輿論喚起來,亦成為了伊朗政府爭取人民支持的重要資源。

相對於中東地區其他部分,伊朗的民主憲制運動起步得早。阿拉伯世界要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正式開始對抗英國和法國殖民主的獨立運動,伊朗則早在一九零五年已經爆發君主立憲革命,並於一九零六年成立民選國會。當然,伊朗民主獨立之路同樣波折重重,剛開發的油田被英國人壟斷,俄羅斯﹝以及之後的蘇聯﹞則控制了北部的經濟利益,民主政治亦因為國王的嚴重干預名存實亡。不過,由立憲革命開始的民主傳統並沒有被消滅,在二次大戰盟軍推翻禮札國王改立其子巴列維後,民主運動就在資深政治家穆薩德的帶領下捲土重來。

穆薩德領導的國民陣線在一九五一年四月上台執政後,首要工作就是不惜任何代價將所有油田從英國人手上奪回來。牛津大學伊朗政治學者Homa Katouzian清楚闡述了穆薩德當時的心態。穆薩德及其支持民主的盟友皆認為,「歷史已經證明,只要外國特權階級仍留在伊朗一日,任何發展民主、法治......的努力都是徒勞。立憲革命或者推翻禮札國王的專政亦不足夠。英國和俄羅斯自十九世紀以來不斷加強對伊朗內政的干預,目的就是要得到更多的經濟特權。而特權階級與其政府為了鞏固利益和爭取更多特權,只會變本加厲,插手伊朗所有事務﹝包括操控選舉、策動政變、打擊反對派等﹞。另外,只要有一個國家得到經濟特權,列強都會擁上來要求『平等待遇』。......因此,伊朗要徹底根除專制和落後,就必須以任何代價趕走特權階級,並且不再發出特權,讓外國人在伊朗建立國中之國。」當時這種不息犧牲經濟利益誓要踢走英國人的想法非常強烈,有國會議員甚至說,如果英國人繼續留下,那就寧可有核彈炸掉油田,一魄兩散。﹝引自Musaddiq and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Iran,頁一三七至一三八﹞

雖然穆薩德接受了美國官員提的補償方案,承諾日後以一點一美元﹝比市價平六十五美仙﹞一桶的平價賣油給英國,但英國堅決不容許伊朗將石油收歸國有,馬上對伊朗實行了經濟封鎖,不准出口石油。此舉馬上令伊朗政府陷入破產邊緣,但穆薩德決心硬闖,並認為伊朗應該順勢發展其他經濟,擺脫對石油收入的依賴,到其時英國就不得不屈服。穆薩德最終等不到經濟好轉,美國中央情報局已經應英國要求,於一九五三年聯合發動政變將他拉下來以叛國罪受審。穆薩德在審訊中表示,他之所以被推翻,正是因為敵人們明白「伊朗經濟終於會好起來,可以不依賴石油收益。」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清楚。穆薩德下台後,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伊朗的最大既得利益集團,伊朗民主政治則再次大倒退,國王巴列維在美國支持下愈加獨裁,最終在七十年代末被反美的伊斯蘭革命推翻。自此美國和伊朗政府互相為敵至今。回望過去,伊朗人對穆薩德的民主運動被扼殺仍然非常痛心,而吊詭的是,策動政變的美國亦同樣後悔。在二零零零年,當時的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賴特表示,「艾森豪威爾政權以戰略理由採取行動,但那場政變無可否認打擊了伊朗政治的發展,至今還有很多伊朗人對美國的干預充滿恨意。這不難理解。」英國駐德黑蘭大使在年初一次訪問中亦向伊朗人非正式道歉。

歷史講完,大家有沒有發現,今天的局勢活脫脫是五十年前石油國有化的翻版?雖然爭議核心由石油變成核技術,但當中的邏輯一點也沒變,還是充滿着穆薩德的影子。這某程度當然是伊朗政府動員民眾支持的策略,然而關鍵一點是,經歷過百年的抗爭,伊朗人對外國加諸的限制和圍堵非常反感。他們相信:一﹞唯有在經濟上更加獨立,伊朗才可能有更獨立的外交。二﹞發展核能正是為減少對石油收入的依賴,因為石油收入很受國際市場影響,變相要仰世界主要經濟體系的鼻息,又要受其他大產油國制肘。三﹞現在中、英、美、法、俄、德六大國容許伊朗核能發電,但又不准自行提煉核原料,改為由俄羅斯入口,等於逼伊朗人繼續依賴外國,這正刺中伊朗人的痛處。

讀者可能會覺得,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根本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伊朗現在「去到盡」的堅持,只是「受害者情意結」在作祟。但大家不要忘記,中東因為以色列和石油這兩因素,是西方在全球干預得最深最多的地區。美國和以色列到今時今日,還可以動不動就揮軍入侵伊拉克和黎巴嫩。在這樣的環境下,伊朗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是學習埃及、約旦等阿拉伯國家,收美國錢向美國靠隴,屈服於以色列的核武霸權底下;二就是像今天那樣,寸步不讓,爭取經濟和外交上的獨立,令自己在危機四伏的地緣環境中保持影響力。本文要指出的是,參照伊朗過去超過一百年的抗爭歷史﹝伊朗伊斯蘭政權和穆薩德政府一脈相承,起碼前者會這樣吹噓﹞,它只能選擇第二條路。至於這條路會不會悲劇性地導向另一場政變或者另一場戰爭,就不在控制範圍內了。

最後畫蛇添足地抄一段書:
「考慮到以色列是地區中唯一的核武力量以及美國對伊朗擺明的威脅,伊朗和敘利亞試圖獲得更多武器,包括大殺傷力武器的做法,完全符合達到軍力平衡的戰略。而這做法本身不代表它們意圖侵略其他國家。雖然大家都知道核武擴散是潛在的不穩定因素,但只要其中一個集團得到核武,所產生的力量不平衡就會激起軍事競賽,直至達到互相震懾的狀態。而無論從大馬士革、德黑蘭還是親美的開羅看來,互相震懾的狀態總比以色列獨霸中東要好。」﹝Anoushiravan Ehteshami和Raymond A. Hinnebusch合撰,Syria and Iran: Middle Powers in a penetrated regional system,頁一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