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間博物館,你在做甚麼?

民間博物館,你在做甚麼?

訪創辦人之一蕭競聰

其實訪問民間博物館的起因,最初是因為我們聽說有些人在進行著一個叫「蒐集香港」(Collecting Hong Kong)的計劃,在利東街的重建區內拍攝影像,並從中發掘一些即將被遺忘的生活故事。訪問期間,我們才發現利東街只是個先導試驗,在「蒐集香港」裡只佔一小部份,而「蒐集香港」也只是民間博物館眾多的計劃之一。我們反而談到了許多關於民間博物館的理念和實踐……

民間博物館是……

「民間博物館計劃是香港的非牟利文化組織,2002年由一群策展人、設計教育人員及文化研究員成立,旨在探討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知識及文化,亦嘗試建立公眾、藝術家/設計師及學者之間對話和合作的平台。為實踐宗旨,民間博物館計劃進行展覽、研究及搜集、出版、工作坊及其他相關活動。」[1]

藝術是……

蕭競聰先生本身是理工大學設計系的講師,從事許多與藝術、設計有關的工作。他說:「雖然我們的出身是藝術、設計那些,但我們並沒有興趣去談那些高尚的藝術,而是在想生活的藝術、本土的、民間的藝術是甚麼呢……即使我們將來攪藝術,也希望和社區、民間的概念有關係。」

蕭競聰希望,能在香港做一些有「community involvement(社區參與)」的「art form(藝術形式)」,即由民間出發去進入不同的社群,也希望這種方式能成為香港攪藝術的一個不同嘗試。

至於甚麼是”art form”(藝術形式)呢?蕭競聰也有他的一套見解:
「”art form”(藝術形式)其實是一個”social form”(社會形式)……一個很常用的比喻:藝術家要做雕塑,是每個人都明白的藝術,我們可以想像藝術可以是social
sculpture(社會雕塑),去雕塑一個社會,或許是以教育、社會運動的形式。如果我們是積極進取的,未來的social form應該會不同,就是靠某些人去雕塑出來。」[2]

所以他說,其實時分券計劃也是一種社會雕塑啊!

何所為?

「在過程中,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平台,抒發個人經驗和被忽略的故事,也希望能造就市民的參與和跨界別的合作。對於我們來說,『民間』既是主題、是環境、也是互動的對象。」《為甚麼我們展覽榴槤?或甚麼是民間博物館計劃?》)

民間博物館透過將一些日常生活所忽略的主題重新呈現,使之成為藝術或歷史的一部份。以灣仔利東街為例,將這條即將面臨清拆重建的街道以影像的形式記錄下來,附以個人經驗和被忽略的故事,不但是「保存」了即將消逝的歷史文化,更是製造了多一個版本的利東街,同時也拉攏了一班新的人物(例如攝影師和同學們)去關注利東街的故事,歷史的走向便有可能跟原本的不同了。

蕭競聰說:「任何歷史也是artificial(人工)的,最大問題是,你得一個人去做,不如多幾個人去做。你發散人去做的話,你可以防止給一個version(版本)的歷史去講晒。」

民間博物館著重生活和瑣事,強調發掘和了解事物的底蘊,在某程度上,也是在拒絕接納一種即食的、不需經思考深究的消費文化。這種精神正正是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所缺乏的呢!

不是革命

也許有人會問,做這些事有多大作用呢?社區的重建和發展不會因為這一兩個藝術文化計劃而改變方向啊!

「……即使我做一本歷史書出來,我當歷史書那樣讀完然後考試,其實是沒意思的,但如果我拉攏了一些人一齊去影(相),至少個人地那個攝影師是識多了東西的,關於利東街…那他可以傳這些東西給他的徒弟、子女,我覺得這種東西更加重要,即是那種東西得以用人的媒介去承傳得到……當然承傳也不是原本那樣,已經是一種reconstruction(重構)…這也是一種知識。」

「就算我們做完之後,你估URA(市建局)不會拆利東街?沒可能的……我又覺得。但那政治效果可能是more subtle,即是很隱悔的,未必即時見到……我沒有那種很determinant(決定性)、很activist(運動取向)那隻……因為我是信
infiltration的,信滲透,我不信revolution(革命)的……想改變的是人,或者增加多幾個睇野的可能性,增加多幾個可能的reference(參考)。」

我們往哪裡去?

訪問是刊登完了,「未完」的意思,是這六篇訪問絕不是一個完整的圖像。不同的人,都能夠在灣仔這片空間裡找到可以介入的位置。我們未能夠將這些都呈現出來,但你和我都可以創造不同的空間。

伸延閱讀:
民間博物館,《示威遊/尤物:一個看我們如何表態的展覽》,2003年
《唔知做乜既設計》:http://www.dydk.com/wtdw/
《尋找無名設計師》:http://www.dydk.com/sad/

[1] 《示威遊/尤物》展覽書刊
[2] 同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