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尋找好的公私合作

七萬五千?怎樣算出來?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將有七萬五千平方米的博物館,是怎樣算出來的?今天的「跨出西九:文化發展往何處去」研討會(由都市日報與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合辦)上,似乎有兩個官方版本。

講者之一西九聯席代表梁文道說,他曾問政務司司長曾蔭權,這七萬五千平方米的面積是怎樣算出來的,曾司長位高權重,這等資料當然不是他老人家處理,於是,他找來康文署署長王倩儀,王署長說,是經過計算,發現香港人均佔博物館面積,尚欠七萬五千平方米。

今天的講者康文署副署長鍾嶺海說,用人均面積計算實在荒謬,這個數字其實是根據一家博物館平均面積計算,以香港為例,一家博物館需要一萬三千至一萬五千平方米面積,若是四家博物館的話,便是七萬五千左右了,那麼署長說了算,還是副署長作準?台下有觀眾問,那麼為甚麼要四家,而不是三家或五家,鍾副署長,其實也可以不是四家的。

館長主導還是司長主導?

梁文道說,現在蓋博物館的趨勢,不是先決定要建多少面積博物館,而是先從政策上決定要發展那一類博物館,再找館長(curator),然後再成立委員會或董事局,再商討要建多大,建在哪兒,各項配套如何等等,現在是本末倒置。

其實這些問題,在西九龍民間評審聯席的會議上,早已領教過了,例如天幕究竟要來幹甚麼?官員間似乎是莫衷一是,卻強要成為香港人的必然之選。

這個研討會第一節討論,矛頭清晰,如果熟悉西九的人,該不會太驚訝,但是,對不少可能尚未進入狀況的市民,也應該有一些得著,至少知道民間與政府在爭拗甚麼,也了解一下我們政府的文化政策質素有多高/低。

第二節則有點混戰,但內容新鮮有意思,題目是:「從西九龍看商業與文化的多元、互動關係」。

官辦還是商辦?

除了民政事務局的馮浩賢,在坐的講者似乎都同意,政府的單一招標,並不是好的公私合營,事實上,第一節的講者梁家傑說,立法局的西九小組曾找到政府自己編的「公私部門合作」的指引,把此跟西九一對比,發現政府在西九上大大違反自己的定的標準。

茹國烈說,其實文化藝術與許多商業運作模式分不開,例如,作為藝術中心的總幹事,其實花許多時間與租客溝通,而文化生意人劉細良則建議政府及公眾,多以商業語言來分析這件事,以促進討論,例如,應清楚研究文化藝術消費群體的需要,以及現在文娛設施的使用及消費狀況,亦需探討文化工作者的需要及願景,才去制定政策以及具體計劃。

台下的高志森一直十分擔心,無休止的討論,無法解決演藝團體對劇場空間的龐大及急迫需要,劇場組合的詹瑞文回應,即使這個需求非常真實,也不一定需要用現在西九龍的模式來搞,這涉及我需要怎樣的政府政策架構,怎樣的私營模式去開發。

導演李力持則從電影業的角度,指出以商業模式為主的香港電影業遇到的困境,現在香港電影業正值嚴冬,香港有許多想入行的人,有許多有創意的年青人,但很難入行,到現在為止,到無線電視台工作還是最可能的選擇,雖然會有許多問題,但至少可以有飯開,政府是否在這裡要做點工作?他覺得大家要討論如何培育。茹國烈不忘提醒大家,TVB的存在與獨大,不是自由市場的必然,而是與政府的廣播發牌制度密切相關。

正如許寶強說,文化發展,已不是官辦與商業兩個極端,而是如何才有好的文化政策及文化制度,以及發展好的商業模式;香港絕對不是文化沙漠,但在這方面的語言與嘗試,還是學步階段。

相關討論:
西九龍民間評審聯席會

是否要"砌低"西九龍?(27/11)

個天幕會唔會漏水?(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