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兩個對天星運動的感想

人民自主, 社會運動是一張大圖畫

常有人建議, 本土行動應該有一個組織主持, 及要有長遠的計劃, 要有系統和策略就重建和保育問題和政府對抗. 這是社運的主流方向和模式, 但對於本土行動的性質, 似乎又不太合適. 個人認為, 由天星運動到本土行動, 都強調著一種人民自主自決, 自我負責的精神(這種精神早已存在於其他行動, 如利東街的運動) , 而因著這種精神, 市民有了直接參與的空間, 社運不再是一少撮人發起的運動, 策劃者和參與者變得緊緊地扣在一起, 沒有距離, 沒有高下. 而因著這種緊緊相扣的關係, 參與者切實地得到了力量和支持, 並促使了市民和其他團體的自發參與,而市民更放下了一貫示威的心態, 敢於用自己的雙手, 保護自己的地方, 爭取應有的權利. 就如12月17日那一晚, 大家和平地用人鏈衝破了警方的防線, 到達了禮賓府的附近(亦有其他朋友用自己的方法衝破防線), 去表達我們的訴求. 直到警方清場, 市民可能會面對拘捕, 他們仍選擇留下, 陪伴正在絕食的示威者. 這些事件和行動都令這場運動引起了社會的討論,激發了一些市民的熱心, 而這一種的參與模式亦正反映著一種反對權威, 要求自主的情緒正在萌芽. 當然, 擁有這種情緒的, 包括我自己.

在我個人來說, 反對權威, 要求自主. 是對於一個人的自身解放, 唯有擁有自主權, 我們才會變得對自己, 對身邊的事情負責任, 並激發介入運動的念頭. 本土行動的優點在於其鬆散的網絡, 令行動變得是一種有機的聚集, 而不是被命令,被規範的; 這使運動變得更有活力和包容, 形成一個平台, 讓有心人及地區力量可以連結參與. 再且, 城市規劃或老區重建都是一種全港性的問題, 如要成立一個相關的關注組織, 其體積必然龐大, 而是是非非, 權力鬥爭和政府的滲透更是無可避免, 如此說來, 倒不如依靠有心人和組織互相走位, 互補不足好了.而這一種互相走位的方式雖令運動的不確定性增加, 但卻容易引起化學作用, 令運動擦出火花, 收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而且, 作為人民自主的運動, 其方向應該是由人民主導,策劃者只是提供平台. 如果主導的只是屬於一小撮人的時候, 我們和政府的精英政治又有什麼分別. 再者, 成立組織, 建立系統, 差不多就是建立一種權威性, 縱使是可以得到策略上的好處, 卻失去了多元性和令人民自主解放的機會. 因此我始終不希望本土行`動會變得很組織化.

但我亦不是反對所有組織化的行動. 所有事情,包括社會運動, 都是一幅大圖畫, 沒有人或一個組織可以完全覆蓋(亦沒有這必要). 每個人/ 組織都有自己的立場, 位置,長處, 難處及有限的地方, 因此會有不同的行事方式和決定. 而正正是因為這些不同, 運動才能活起來, 並令社運的圖畫得以完滿. 而這種”社運大圖畫”的需要的感覺, 這兩天由其強烈. 很多人都愛評論, 批評別人的行動,決定, 策略等等… 有善意的, 有惡意的, 有理性的, 也有盲目的. 不論是那種性質的討論, 都可以令參與者,或旁觀者反省事情,令運動得以進步, 亦學懂如何避免一些舉動,以免招人話柄; 但有時, 這些討論亦令參與者失望, 氣憤或令旁觀者心寒, 有意者卻步. 對於令人失望, 氣憤的評論, 批評, 我自己是沒有什麼意見, 亦認為避免不了. 但我想指出的是: 正如先前所說, 每個人/ 組織都有自己的立場, 位置,難處及有限的地方, 因此會有不同的行事方式和決定. 大家的參與都是自發性質, 若事件不是涉及一些原則上或道德上的問題, 我們是否能夠予以太嚴厲的批評, 或輕易地將別人打成負面的形象? 而且正正是因為這些不同的行動模式, 才能令社運真正的活起來. 而亦有朋友質疑參與行動的人只是純粹為了自身的感覺良好, 參與的人甚至連行動的清晰目標也不知道.我認為這未免將參與的門檻或參與者的道德標準定得太高了. 天星事件所引發的運動的最初(我認為運動現在還是在剛開始的階段), 大家的濛糊是正常的, 但至少參與者是知道運動的大前提是要求停止清拆天星和要求民主的城市規劃, 這還不足夠嗎? 請給予一個剛萌芽的運動一個呼吸的空間, 大家都要時間去學習, 成長. 而所謂的”自我感覺良好”, 亦不見得是什麼問題. 參與一個運動, 卻連自己都不認同, 是很難叫人繼續付出下去, 問題是我們如何將這種力量轉化成運動的力量, 並不被它充昏了腦袋.而我相信, 這種”自我感覺良好”是其中一種能令更多人參與社運的原素, 並讓人能承擔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最後, 真的希望大家能更包容別人的想法, 做法和決定.大家都是想世界變得更好, 只是方法不同. 有時真的感覺在這平台上有太多太刻薄的批評和回應(包括正反雙方). 我總相信, 友善和誠懇的對話才能令運動更加的進步和擴大.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