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灣仔的故事︰搬不走的人和物

前言︰跟plato 談舊區經濟的運作,心中立時想起這篇舊作,雖然沒有太多理論支持,但是總想挑戰現在一些的貫例,創意/抄襲的關係究竟是怎樣呢?

如果說L太的店只是臨時的,大部份人是不會相信的,周邊利是封排列得井然有序。利是封也可以是一件藝術品,牆上整齊地貼滿不同顏色的利是封,金色、紅色,有燙上張、陳、黃等傳統姓氏,鯉躍龍門、金豬處處、富貴花開、揚帆萬里,一個小小的利是封上可燙上三種不同的顏色,水印、凸字多種設計,令人目不暇給。這裏店舖看上去很美,再看大招牌的名稱後寫着「利東街舊舖」,總教人難以相信重建計劃帶來的顛簸生活。

她們一同為利是封「增值」

L太的店暫時位於灣仔道,她丈夫三十多年前學師,學滿師後,在印刷店做了十年師傅,才展開生意。而從前利東街的KS、GS店舖都為他的同行,所以大家舖戶間關係很好,二十年前,她認為灣仔是印刷業的心臟,而且交通方便,因而在利東街開業。她的顧客以香港島和遊客為主,重心業務為利是封,另加上喜帖,利是封據她所說是遠近馳名地,賣點是不斷推陳出新,所有都是自己設計。她向訪問員說︰「今年新款式就是八條鯉魚跳躍圖」,利是封製量不多,只有四、五千,很少留到下一年,最多只會留三至四盒(一盒為一百個)。其市場是高檔次,會專門幫客人設計,燙金技巧高超,在製作利是封的技藝上首屈一指,可燙綠色、金色等金屬顏色在利是封上,但必須跟其他印刷商舖合作。她又首創使用印水紙和金色利是封,帶領潮流,以創意抗拒抄襲。如果真的被同街的街坊抄襲,她會向其他人述說,排解這些不快。假使最後還是怒氣難消,她會選擇罵對方,但她明白一個利是封的設計雖然重要,但不可能動輒使用法律處理,所以讓對方得知問題的嚴重性以後,過幾天,大家就會雨過天青。

她眼中的同行是互相合作的。合作不單是機器壞掉,可到鄰舖借用印刷機;沒有紙張可順手拿來;做不完的東西可跟別店一同去做等的方便,也可以是每天談天說地,發洩對無良客人之不滿,分享家中小節,傳遞新的印刷技術訊息,交流工作的消息。她不自覺的走進這利東街的社區網絡中,她的經營亦得利用這種信任和默認,透過分工和相互幫忙,解決現存問題,增加她工作效率,為她確立一個穩固身份認同。重建使她失去社區網絡,過去鄰舖的朋友,大部份已經沒有聯絡。她失去了一同分享苦樂的社群,亦失去她的一個身份認同的社區。利東街並不只單單是一個對外的品牌,也是對內空間凝聚力建立的地方。市建局消滅這地方,無疑是剝奪了她的社會資本,拿走了她的精神寄托。

創造性的破壞

她原本在利東街的租金是`16,000元,是舖位加上工場。後來重建收舖後,她因為遷就工場,一起搬到土瓜灣,結果沒有客源,生意大跌九成,在入不敷支的情況下,她們只得趁着新年黃金檔期,暫時回到灣仔的臨時舖位作利是封零售,該舖約一千五百呎,租金要80,000萬,她估計經營額為120,000元,但扣除成本後,只能勉強當為舖租打工,難以糊口,重回灣仔,為的就是遷就熟客,在土瓜灣不單沒有街客,連熟客也沒有了。十年前(1997年),她剛償還了購置利東街舖位的貸款,但因為市區重建,她變得無店可營。她說︰「我是受害者,但為市區發展無辦法要犠牲」。在她眼中,舖戶受傷真的很重,她認為賠償數目多少不重要,就算現在勉強滿意也沒有用,因為她不想要錢,她要的是舖,她已購置灣仔道一間新的舖位,但賠償不足,要向銀行貸款。年前的債務又再回來,她現在兒子只有十一、二歲,要繼續經營下去,才可維持生活。犠牲還有她的兒子,她每天要花上三個小時,來回土瓜灣和灣仔接送兒子上學。過去生活都在灣仔,可省卻不少時間。除了節省她的時間,過往她們商舖位置接近,工作可以有效率地分工,只要將印刷店(她通常交給HS和CF店)印好的利是封,立即可以用手推車送到她店燙金。更重要的是能節省趕貨時期的時間,這是比金錢更重要的。現在由於工場在土瓜灣,舖面則在灣仔,交通昂貴,再加上稿件發送,非常費時。過去利東街能提供一條龍的印刷服務,L太只需集中負責燙金,印刷則交給鄰舖。現在這個生產分工網絡崩潰了,失去建基於親屬、朋友或同門關係的互信網絡,成為印刷的一個小孤島。這些特色的小資本不能再像過去一樣,以集體的力量,共同抗拒大陸或大行的蠶食。

對未來一絲的盼望

昔日成行成市的運作,能讓大眾將喜帖和利東街劃上等號,創造一個無形的品牌,代表着既傳統,又創新的本土創意工業。重建後,這品牌正在消失中,她寄望在新的重建方案會讓原來商戶可搬回該處營業,這金漆招牌得來不易,前提是要租金便宜,最多比過去加10%,她們才能有生存空間。因為這行本大利小,大陸產品是她們的大挑戰,價錢很低,現在她們的優勢在於服務質素和設計,業務集中於較高檔次的客人。但她心底的希望是不想產品太貴,要大部份人都能負擔生意才會好。可惜,重建帶動了租金的急升,使她百上加斤。另外,她認為政策如果重視社會公義的話,應該可讓現存的商戶有優先回到新的利東街的選擇,因為她們有豐富的印刷業經驗,亦可幫助保留原街的特色,舖戶之間的緊密人際網絡也可得以重建。

現在品牌正在消失中,所以她期望政府會提供一些補救的方法,要求貿易發展局對外國和本地宣傳灣仔喜帖業,並提議區議會幫受影響舖戶建立網上名冊,分喜帖、剪髮、食肆等行業,讓人可以尋回失落了的本土文化,盡力減少重建對生意的影響,拯救「利東街」這得來不易的名聲。

圖為店主設計的利是封

擇自灣仔區議會贊助的研究《技藝行業的危機與轉機:灣仔篇》by 社區文化關係(C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