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新十二局的管治思維

明天是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三司十二局財政方案的日子,新的政府架構,將於回歸十周年後開始運作,重組某程度上象徵著一個新的開始,但一般的市民,似乎完全沒有參與這個「新開始」的討論,儘管政策機構的運作影響每一個香港人。

今天花了一些時間,查看剪報。

恢復殖民「宰相制」?

在重組方案暴光後,信報評論就指出這次重組,可說是恢復了殖民時期的「宰相制」。中策組前全職顧問練乙錚在評論九七後高官問責制時指出,問責制最大改動,「一就是取消了以往政務司司長和各政策局局長之間的上下級、領導與從屬的關係,以便將所有政策制定權直接置於行政長官的控制之下;二就是將統領公務員系統的權力從政務司司長手中取過來,交到直接由行政長官任免、本身不再是公務員的公務員事務局局長手上。二者相加,即是『廢宰相』」。

董建華當時的做法,把陳方安生架空,她最後被迫辭職;曾蔭權於沙士期間,只能打著煲呔去掃街;而許仕仁在烽煙四起時,則跑到四川接大熊貓。這次重組後,政務司司長會直接統領九個政策局。

做好部門分工,當然重要,但是回到殖民地的架構是否就能解決現有的政治問題呢?若特首、司長與局長只把自己視為管家,拒絶去作平衝不同利益階級的利益,擁抱政商勾結的官僚程序,新的架構,結果可能是新的問題。

局裡的發展與管治思維

此外,政策局的構成,某程度上反映了政府對發展與管治的思維,譬如說,已往把衞生福利結合,造就了香港公營醫療系統,而房屋與規劃,亦對應著衞星城市的發展策略。現在衞生與食物亦為一個新的部門,福利與勞工結合,而房屋與交通則被編成一起。衞生與福利的分開,是否意味對醫療服務的進一步私營化?房屋與規劃的分離,是否意味著政府停止公屋/居屋為開荒牛的城市規劃呢?福利與勞工的結合(再加上在職培訓的人力統籌),是否社福界所擔心的,以不可能的就業想像來削減社會援助呢?還有法律界擔心的,把法援署放置於民政事務局之下,會變相削弱了法律部門的獨立性。而科技界亦高呼要把科技的字眼加到商務及經濟局。文化不能獨立成局,也是政治取捨。

最值得注意的是政制及內地事務被放在一起,體制化了中港的政治關係。奇怪的是,翻查剪報時,卻找不到相關的討論,反而,最近吳邦國講了出口。

以下為新的十二局,大家多多參詳:

1. 發展局:負責推動基建發展、各項有關規劃、土地使用、屋宇、市區更新以及與發展有關的文物保育事宜。
2. 教育局:專注教育政策。
3. 食物及衛生局:負責食物安全、衛生和環境事務。
4. 勞工及福利局:負責福利政策、勞工事務和人力統籌。
5. 環境局:處理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及能源政策。
6. 運輸及房屋局:負責房屋政策及香港對外對內的交通事宜,包括航空、航運、陸路交通與物流。
7.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負責工商、科技、旅遊、創意產業、保護消費者及競爭政策。
8. 民政事務局:負責地區行政、文娛康樂、社會企業和法律援助政策。
9.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負責統籌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關係的安排,並負責原由民政事務局處理的人權和公開資料方面的工作。
10. 公務員事務局:職能不變
11. 保安局:職能不變。
12.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職能不變。

以下是過去兩個月的一些爭論整理:

-科技:現時的工商及科技局,將由新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所取代。資訊科技界希望,將建議的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改名為經濟商務及科技局,或工商科技經濟局,顯示香港重視科技。
-教育:教育統籌局將改名為「教育局」,原有的人力統籌部分將與「勞工及福利局」合併。香港成人及持續教育界擔心,受資助的夜中課程會因此而脫離教育局,令課程的地位及認受性受到質疑。
-法援:建議將成立逾30年的法律援助署脫離行政署,首度從屬於政策局、即建議中的民政事務局之下。法律界指這是把法援署「降格」的做法。
-勞工:勞工處處長由目前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常任秘書長兼任,改為分拆為兩個職位,有勞工界認為是變相降低勞工處處長的角色,反映政府忽略勞工政策。
-發展:發展局工作範疇包攬城市規劃、土地政策、基建工務、可持續發展和文物保育,擺明車馬要加快發展與機建步伐,以經濟掛帥從屬財政司,保育人士認為文化歷史,會被邊緣化。
-環保:政府華員會環境保護主任分會昨發表公開信,指發展局成立後,預計未來幾年多項大型基建項目會上馬,但新架構中,環保署長一職仍由非專業人士的常任秘書長兼任,令人擔心政府內部不能平衡環保與發展。
-福利:以勞工為主導,強化綜緩養懶人的意識,將福利事宜問題化,再將這些「問題」個人化。

據說,曾蔭權決意於立法會休會前通過這重組的財政預算,看來今天偷步地公布踢走一些老董班子(李國章,何志平,廖秀冬等),與反對派的拉布戰作政治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