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余若薇: 隱蔽青年令人憂心

由雙失變成三低... 但究竟應該如何去談?

---------------------------------------------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早前向三十二間中學收集有關「隱蔽青年」的數據,保守估計本港年齡介乎十至二十四歲的「隱蔽青年」約有六千名。他們多來自低下階層,與社會缺乏聯繫、害怕與外界接觸、缺乏自信及安全感、情緒不穩或低落,多沉迷打機及封閉於自我世界之內,屬低學歷、低技術、低動機的「三低」青年。

筆者對「隱蔽青年」出現不覺得詫異。早前醫院管理局證實過去三年半內,全港有逾二千八百名青年患思覺失調這種早期精神病;去年另一項調查又推算本港約有二萬名中學生有抑鬱症徵狀。雖然醫學界人士指「隱蔽青年」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社交退縮行為;然而,長時間的「隱蔽」會導致青年的精神健康受影響,出現抑鬱、社交恐懼症等問題,最終亦可能演變成精神病。

其實為何會有「隱蔽青年」的出現?青年的升學及就業情況無疑成了問題的關鍵。有青年在初中階段已經輟學,對學習失去興趣,與老師同學關係欠佳;另一些在升上較高班級時學業成績跟不上,同時面對升學及就業問題,於是將自己困在家中,不願面對社會,覺得遭受排斥或不被接納。他們的父母可能忙於工作,無暇照顧子女,又或不懂怎樣輔導子女,協助他們重拾自信,投入社會。久而久之,這些青年在人際關係及情緒控制上自然更趨惡劣。

近年政府推行多項教育改革,令教師工作量大增,難以花時間兼顧每名學生的情緒,甚至有學生退學,老師也無力協助。其實,據一些社工的經驗,不少輟學少年在失學後均想重返校園,如得到適當協助,他們返回學校後必會更珍惜求學機會。

另一方面,目前青少年失業率仍然嚴峻。按青年事務委員會數字顯示,現時全港約有十一萬名十五至十九歲的青年既非在學,亦非就業,即所謂「雙失」,而天水圍、屯門及元朗等新界西北地區更被視為較多青少年失業的重災區。

剛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雖提及社會福利開支有增長,但忽略了一些基礎的社會服務,包括家庭、社區發展和青少年服務等。要好好培育下一代,政府應在教育及青少年問題上投放更多資源,減輕教師負擔,讓他們有時間關顧學生全人發展,並增加撥款,讓更多非政府團體可主動協助足不出戶的「隱蔽青年」。除舉辦招聘會,政府亦須在教育層面多下工夫,教導青年如何以積極人生觀、正面態度迎接社會上的各種挑戰,讓他們認清自己的優劣,裝備自己...

節錄自東方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