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我有高膽固醇、營養過剩消化不來的問題! - 我叫「香港戲劇教育」(上)

體態過胖的孩子之所以如此,通常都因為孩子什麼都吃,但卻沒有人替他把關。這也是今天香港戲劇教育的情況。

現時,很多學校都落力引入戲劇的元素。但引入歸引入,老師能承托是另回一事。香港首位戲劇教育博士及香港教育劇場論壇副主席舒志義指出,教師的工作繁忙,連基本溝通的機會也沒有,更遑論有談論學術的空間。他們都希望以最短的時間學到最多的技巧。故此,要吸引他們參與戲劇教育的學術活動,一方面要非常倚靠口碑;另一方面,在宣傳時也要著力使用與教師有貼身關係的字眼,如上月的「國際戲劇/劇場與教育聯盟」第六屆世界會議(IDEA)內的工作坊,便用上「通識教育」的字眼。但原來即使部署充足,也會出現意外。「很奇怪!我們以為「通識教育」現在是教育界炙手可熱的議題,還請來在通識界很有號召力的兩位人士,但參加者還是寥寥可數。」舒志義驚歎。由此可見,在香港推動老師工餘參與戲劇工作坊還是有相當的難度。他又說:「希望IDEA能引發『一傳十、十傳百』的作用,在提高老師對戲劇教育的興趣的同時,也能令他們覺得有用。因為要接觸老師,使他們相信所參與的工作坊不會浪費金錢和時間,是十分困難的!」那麼,願意接觸戲劇的老師又是怎樣的一群人?

舒志義向我們說明,老師大概分為三種。一種是本身熱愛戲劇的,一種是完全對戲劇不感興趣的,而最後一種,則是被影響的,有點人云亦云。要使這老師接受戲劇,很倚賴戲劇教育工作者的個人影響力。若這些戲劇教育工作者進到學校,為學生帶來轉變,這些老師便會慢慢改變對戲劇的態度。舒志義還提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學校設立專門負責戲劇教育的老師,戲劇工作者的影響力反而會下降。他們覺得既然有人擔起了責任,自己便不用再增值。」

當然,老師也是人,他們不是死物。他們是會轉變的一群。戲劇教學法是在2000年推出的,至今已有七年歷史,教師的態度也有一定程度的轉變。七年前,雖然大部份教師都因著愛戲劇而來,但他們對於戲劇教育的效能還是半信半疑,著眼點還大多只落於「如何使課堂變得生動點」。七年過去了,透過近期對一個與中英劇團合辦的工作坊的觀察,舒志義指參與的教師明顯較為主動、活躍,十分享受整個過程。他們都有一定的戲劇技巧,對戲劇不再陌生。

戲劇教育結出的果子未必很多,但所結的果子都變得結實了。

站在戲劇教育前線的,除了老師之外,我們又豈能不提戲劇教育工作者呢?與教師不同,劇團並非長期受雇於某學校。學校有用得著他們的地方,便請他們回來。某程度上,我們可理解為學校向劇團購買服務。故此,戲劇教育工作者與學校間的關係顯得更複雜。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林英傑指出:「跟不同學校合作會有不同的火花。」他把緣由娓娓道來:「舉辦協作課程時,我的妥協不多。因我跟該校校長有著相同理念。」他又說出與另一學校合作的經驗:「在課程完結後,該校校長極力邀請我再跟同學多上幾堂課,還說道:『希望你的世界觀能感染學生。』我在那裡對培訓老師,讓他們能自己延續戲劇教育的工作,於是該校培育了很好的(戲劇)氣氛。」

可是,情況當然不會這麼一面倒。林英傑提到一些比較尷尬的情況:有些校長想要「一條龍」包辦學校戲劇節的服務。也即是說,校長想他們在半年內把一群班慣於做觀眾的學生訓練為專業演員。他認為,戲劇教育應多帶健康原素而非填鴨式的訓練,所以他婉拒了這些邀請。另一位任教於香港專業教育學院生命教育科的文老師提到,在校長與戲劇教育工作者的角力間,家長也是影響大局的棋子:「只要家長不投訴,校長便不會有什麼意見。」

市場上既有這樣的需求,一定會有劇團回應。林英傑又會否覺得他們是害群之馬呢?「市場氣氛熱烈是好的。這能讓校長自行比較和選擇,總比每次都靠劇團自吹自擂好。」如前文所述,學校戲劇節有機會帶來揠苗助長的影響。作為一個戲劇教育工作者,他又怎樣看待學校戲劇節呢?他回答,一方面,學校戲劇節能為學校營造氣氛;但另一方面,卻令能他們難以尋得演員作學校巡迴。大家都跑去當學校戲劇節的導師,騰不出時間來排戲和演出。

大細路劇團由林英傑所創立,但他在畢業時根本沒想過要踏上戲劇教育之路,因那時香港還未出現兒童戲團和節目。直至八年後,兒童劇團開始興起,他才創團。亦只因平等機會委員會提供了合作的機會,他們才作出學校巡迴,藉此提高知名度。

談及香港劇團注入教育元素的歷史,IDEA節目委員會主席說,在學校作巡迴演出是英國的傳統,中英劇團是香港戲劇教育的始祖。中英劇團從創團開始便舉辦巡迴演出,比香港話劇團還早。他們的資金來自政府,當時殖民地政府視這些演出為教育一部份。

香港的戲團如何從做巡迴演出演化至今天的戲劇教育?
來自一化人公社的社會劇場工作者歐陽東憶述,幾年前,歷奇活動曾一時風靡於教育界及社福界。大家都想找出填補教育系統中所欠缺的「溝通問題」的良方,讓學生學會溝通。但是,歷奇活動能令大家溝通,只因大家要共同解決困難。問題是,現實生活中是否沒有困難就不用溝通呢?未必。故此,教育界、社福界開始把目光轉向戲劇,希望它能解決溝通問題。結果它不負眾望,它辦到了。戲劇教育由此而生。

下一期我們會把目光再放遠一點,看看資金與劇團這個唇齒相依卻又好像千年對立的關係如何影響香港戲劇教育發展,還會審視究竟政府如何操控戲劇教育發展以及戲劇教育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