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梅窩發展公開論壇後記

九月八日到了梅窩的改善工程諮詢論壇,出席者以居民為主,非居民只佔少數。就這一點,我認為如果政府及工程公司要在旅遊定位及發展上收集本地遊客意見的話,應該在九龍及港島市區再舉行公開論壇,以更直接有效地收集到梅窩遊玩的市民對梅窩的期望及意見。否則,只在梅窩舉行論壇就想收集全港旅客的意見,則未免不夠誠意。而就是次論壇,我的感想、意見及觀察可綜合為以下數點:

1. 必需確立梅窩翻新的定位

是次論壇居民提出了不少意見,部份意見有所衝突,而政府及工程公司全都記錄下來。要處理各種各樣的意見,以至有效進行梅窩翻新工程,我認為最先要確定的是是次工程的定位。對於當地居民,是次工程是甚麼程度的翻新,要為居民改善甚麼?帶來甚麼?對於旅遊,是次工程要將梅窩塑造為甚麼旅遊點?以甚麼吸引旅客?

就旅遊定位方面,我認為梅窩本身的優勢就是鄉郊特質,其村屋、街道都是香港舊鄉郊的味道,環境亦融入大自然中,旅客可以在村中車路或鄉間小路踏單車及閒逛,或去看看山溪與綠蔭。如果確立了以鄉郊小鎮定位後,那些建立大型地標 (銀紫荊或巨型天后) 或發展「手信街」的提案,就可看出與梅窩定位不配合。只有先確立了翻新的定位,才能篩選出合適的提議,以及讓翻新工程更統一,讓翻新更有成效。

2. 政府部門必需互相配合

居民提到近年梅窩有很多零碎的翻新項目,完全不清楚是甚麼部門負責,而且項目之間互不配合,設計不統一,有些甚至不知所為何事。在這種經歷下,居民極度關注今次花費巨大的翻新項目裏,究竟政府部門之間有否互相配合,讓梅窩有一個整體、健康的發展。對於此類提問,很可惜的是政府答非所問,反問居民怎樣看單車停放問題,沒有對政府部門之配合作回應或承諾。

由近年梅窩的情況,可見政府部門的配合是不足夠的。如要真正推動這地方的旅遊及改善居民生活,很多基礎設施都不可缺少,例如有基本規模的醫院,讓居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學校,以及方便與價錢合理的交通等。在種種基礎設施不足的情況下,不論花多少億去翻新梅窩境貌都是徒然。如果政府認為翻新了外貌就是「交了貨」的話,我會對此非常失望。

3. 融入市民參與

是次翻新的工程及監督都是政府一貫的做法,只用問卷及少量論壇收集意見,然後政府替市民決定。但由於是次是對居民影響很深的工程,同時居民積極參與表達意見,亦有區外熱心人士參與,我認為是很好的機會去加深市民的參與。一兩次諮詢會或論壇明顯是讓市民無法取得共識的,市民需要的是更多的接觸及溝通,政府可幫助整理不同觀點及論據,同時提供更多實質的資料,除了現有的規劃圖解釋外,再加上專業人士與市民共同分析、研究及審視規劃,最理想是有立體模型讓市民能實際審視新規劃 (這在外國很普遍)。尤其是現時在外籍人士主導的翻新工程及諮詢中,可看到有濃厚歐美風格,但欠缺考慮香港本土特色及梅窩居民需要,更顯出市民參與的重要性。香港要成為「亞洲國際都會」,就請在城市規劃上亦跟上國際步伐。

4. 整理後的論點

論壇比原定晚了完結,我在最後段時已不在場,而我在其餘時間整理的主要發言意見要點如下:

地區性:
1) 翻新社區會堂設施 (community complex)
2) 公厠與垃圾房應分離
3) 規劃中的停車場遠離碼頭,應考慮老弱傷殘的需要
4) 現時個別村落沒有公厠,是次翻新應考慮加建
5) 小型兒童遊樂設施亦可加有主題性,及考慮兒童本身意見
6) 居民多有養狗,可考慮設立狗公園
7) 規劃中的木板走廊為現時漁民上落貨位置,要考慮漁民需要
8) 規劃中的廣場設計沒有預留空間給與神功戲戲棚
9) 落實單車登記,以減少棄車、失車
10) 調查及重新運用現有未善用的設施
11) 參考外地的小鎮規劃 (外地人口少的小鎮亦有學校及醫療)
12) 可考慮重新安排來往愉景灣之船期及其碼頭位置

旅遊性:
1) 是否要巨型天后像或銀紫荊作地標
2) 可考慮設立障礙單車場
3) 擴闊行人路前,應先考慮鄉郊小路本身為梅窩特色
4) 應先整理及分析梅窩民間活動時間表,了解本地居民節慶
5) 可考慮建立「手信街」
6) 可興建有趣味性或以兒童為目標觀眾之博物館 (香港現有博物館除沙田文化博物館外大多沉悶)

整體性:
1) 整合交通、教育、旅遊、規劃等部門之綜合發展
2) 成立有政府、民間、承辦商及專家之發展委員會

照片來源:Marc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