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由上海多倫路看文物保育與社區持續發展

原文:死火手記 - 由上海多倫路看文物保育與社區持續發展
此文提及之照片:死火手記 - 攝影相集 - 多倫路

個多月前到上海探親兼旅遊,看著旅遊書介紹了多倫路,也就去逛一逛。這條路可是個文人交匯的地方,幾乎數得出的近代名家都曾在此居留或辦文學活動,如魯迅郭沫若葉聖陶瞿秋白茅盾等等,足見此地對現今上海之旅遊價值。個上海政府怎樣看待這個旅遊區呢?這裏與國內大部份刻意裝潢的旅遊點截然不同,路口沒有收費亨,沒有刻版的管理,看到的是居民如常在生活,展現出的是這個社區的活力。

對於只懂得把古物的原居民趕走、只懂得將古物變為咖啡室、變為商場、變為博物館的香港政府,這個保育的方向,值得香港參考。

這些樓房,全都有它們的歷史,有備受敬重的文人在此居住過。那麼,這些樓房應該都是做博物館的好材料吧?上海政府沒有這樣做,相反,他們讓市民繼續在樓房居住,繼續為這個社區注入新的活力。我們可以看到,只要得到合適的保養,這些年齡不少的樓房仍可繼續居住。或許,在數十年以後,我們又會發現某某作家文人曾經在今時今日多倫路居住過。

對比早前城規會指出灣仔藍屋只適合做商店與餐廳,反而私人居住則有危險,並要求現有居民遷離,這是何種道理?這種「以歪理趕走原居民」的所謂保育,真落後。

走在路上,兩旁還有些有些外貌古典的大宅,如果細心一點,就會發現這不是一般的住宅,而是「公館」。甚麼是公館呢?早前看《尋城記‧城都》一書所提及的,公館就是在軍閥割據時期各軍閥頭領的居所,多數是中西色彩混合,別有一番風味。這些大宅,現在有些用作美術館,有些用作茶館,有些成為像寶庫一般的二手書店,亦有些繼續作為住宅。它們上文提及的草根市民居所一起,互相補完,構成這個充滿活力與生氣的社區。

香港又有多少個有文化價值的社區能像這裏一樣,整個社區連保留下來,不論是富有的還是草根的,將其生活環境、文化習性、社區網絡一同保留?

這裏還有一家教堂,建築外貌也是中西合壁的,是一種很特別的古典味。其外貌的相片遺失了,但其還有這張拍攝期內部簡樸的設計及座椅的照片。這教堂也與其他建築一樣,似舊發揮其功效,繼續為社區服務。

下次我再去的話,必定會預留時間到這個「老電影咖啡店」坐一坐,它說內裏經常播放著名老電影,入內可以一邊喝咖啡一邊看,看來頗有趣。

上海能保存這樣一個舊社區,不單止保存它的物質,還有其人文氣息及活力,實在值得香港多多學習。大家如果到上海旅遊,也可以順道去逛一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