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小市民為何關心西九龍?

  小市民關心西九龍項目的發展嗎?小市民與西九龍有關係嗎?文化與小市民有關係嗎?西九龍又與文化有關係嗎?是否關心與有否關係很重要。沒有關係就不會關心,關心才會建立關係。或者,我們可從社會公義、文 . . .

  小市民關心西九龍項目的發展嗎?小市民與西九龍有關係嗎?文化與小市民有關係嗎?西九龍又與文化有關係嗎?是否關心與有否關係很重要。沒有關係就不會關心,關心才會建立關係。或者,我們可從社會公義、文化和公民社會三個向度去確立小市民關心西九龍的理由和其中的關係。

獅子山下同舟共濟

  雖然紅灣事件告一段落,發展商臨崖勒馬,但事件反映了一個現實:從愉景灣到紅灣到貝沙灣到馬灣(註),地產商都一脈相承地用盡手段,巧取豪奪最多的、甚至不屬於自己的土地牟取暴利;而靠公帑出糧的官員在與虎謀皮的過程中,一而再對這些財閥百般忍讓,甚至不惜犧牲公眾利益盡力配合之。西九龍從規劃開始,就已顯示了它不但是四個灣的延續,而且將會是高潮所在。在西九龍成為文化事件或地產事件以前,它已成為一個社會公義的議題。

  西九龍發展條件其中一項最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是「單一招標」:一片四十公頃的土地「只可以」由一個財團去發展;那是不合邏輯的。有這麼一個財團,必然是富可敵國、有能力牽著政府的鼻子走;政府應作的是打破而不是維持甚至製造這種不公平競爭的局面。大家不要忘記,香港社會在金融風暴前的一片繁榮景象絕不是單一財團所能成就,而是社會遵循著人人有機會、有錢齊齊搵、大有大搵、細有細搵的核心原則,讓任何一個有能力的人都可踏上青雲路。如果說西九龍只可以由單一財團去發展,也就是說,財團連街市商販和街頭報販的生意也搶過來做的壟斷情況,已不是沒有政策可以遏止,而是它已變成了政策的一部分!有官員透露,西九龍的原本規劃是一半做公園、一半拆細來賣,所以才有現在這樣龐大的填海。筆者不敢說這種方法是否最好,但起碼那並不違反「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的核心價值。

  於是,不得不問的問題是:用現在這種不合尋常情理的模式發展西九龍,對小市民有什麼好處?最後一片大型市區臨海土地,按正常程序,估計可以賣到一千億元以上,形象化一點,就大概等於減三至六百年、每年二至三億元綜援的數目。當然,錢進了庫房的大水塘後,是否真的用得其所、還富於民,很取決於每年財政預算案對資源的運用,但那不失為對小市民的一點好處。然而,按官員所指,這樣做無法發展文化,因為收益一進庫房,文化就要與綜援、醫療、教育等「實際需要」競爭,而其優先次序往往低到連隊尾也排不到。相反,現在的規劃模式(即把土地「借」給「一個」財團去建售幾百萬方呎價值不菲的豪華酒店商場住宅連建築管理一個天幕及一堆高尚文化設施,然後由該財團決定補地價的數目、付款方式和年期),則可為文化發展預訂了獨家的空間和資源。

不要膠花

  也就是說,小市民要麼得到一千億元的庫房收入,要麼得到一個文化區(的承諾)。於是,這裏再產生了幾個問題:小市民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間是否只可任擇其一?抑或如陳雲在〈香港,你哪裏都不用去!〉中反駁龍應台提出要求照顧弱勢社群的文化權利是「昧於西九龍在文化市場的定位」時,彷彿他在暗示小市民只配在「其他眾多文化場地」及「既定政策」裏行走,西九龍與花不起錢的人無干?政府要這樣費煞思量去爭取一塊文化場地,是否正正意味著從市民到市場,根本都不需要一個「區」和一堆磚及瓦去發展文化,更不需要那個虛榮而無用的天幕?如果這個城市具備需要一個文化區去盛載的深厚文化內涵,買賣藝術早就成為一門大生意,那三個競投財團又怎需要像小丑表演一樣忽然文化起來了?還是,文化只是劫貧濟富的藉口?

  我同情一向受賤視的文藝工作者以為終於捱到出頭天而支持西九計劃,但我仍認為要贏,就要多贏,不要獨贏;要花,就要鮮花,不要膠花。「文化藝術」對於小市民來說有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透過想像和創新,協助我們延續傳統走向未來,建立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敞開更多空間、探究和讓我們看到各樣的可能性。事實上,只要能確立以「文化藝術」為發展西九龍的主題的政策,賣了土地,讓收益由各部門分攤又如何?到時,除了只有付得起錢的人才可享用的美輪美奐藝術大殿堂以外,還可以有各式各樣的藝術學院、文化研究項目和展示場地、青少年創意實驗廣場、綜援人士和街頭表演者賣工賣藝大笪地、讓人自由奔跑暢所欲言的大草坪、環保實驗區、藝術治療研究所、高科技創意工業發展中心……總之,藝術全民化、全民藝術化,在那片充滿活力的公共空間裏,官、商、民三方携手合作發展和管理,集合全港市民的智慧與努力,有機性地開拓一片文化大樂園,讓文化藝術在西九龍的土壤上花開遍野。

不要輕言放棄

  那就是文化的作用:文化不僅是芭蕾舞與百老匯音樂劇,更是公民社會的凝聚和起動力量。兩次七一大遊行留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在那條日常秩序被取消了的街道上,一個沒限制的自由空間突然出現,在那裏,小市民挖空心思,自製出各樣富有創意的道具和標語,表達各種訴求—這不正在在見證著文化的發生嗎?這令我意識到奪回與開拓能讓人隨意聚集、暢所欲言的公共空間對公民社會的重要性

  或許,年年七一,很快就了無新意,那麼,小市民應該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好好從西九龍活課堂中學習公共政策、公共財政和政府管治,裝備自己,壯大公民社會。還要學習公共行政和公共空間管理,以免在財團滴水不漏的「專業」管理下連走近西九場地的機會也沒有(例如歌劇院旁建了一間六星級酒店,你認為可以隨意走近嗎)卻仍懵然不知;要警惕將來是否只有最商業化的團體才可租得起西九場地,或最親權者才可在那裏發言;更要覺察作為管理者的地產商在挑選節目時有沒有控制、局限了大家的視野。

  因此,小市民不要輕易放棄西九的發言權;要記著那片大得你我都無法想像的公共空間,原本應是每一個市民的地方。只有全民共同創建的西九龍,才是一個象徵著成熟多元的公民社會,而不是貧富懸殊、財閥壟斷和社會不公義的地標。

註 馬灣島上除了新鴻基的珀麗灣屋苑,應該還有一個由發展商承諾興建的「馬灣主題公園」,不過,珀麗灣已入伙多年,公園仍是「在規劃中」。

金珮瑋  信報財經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