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胡泳講中國大陸的博客

相信在香港的上網者,都有一些接觸中國大陸(內地)網上資訊的經驗。如此推論,香港的網誌寫手,想很難不讀來自中國大陸的網誌(blog)。除了親身閱覽以外,聽聽當地觀察者的意見,也可望加深我們對大陸網誌的認識。自己看的大陸網誌不多,聽到有大陸觀察者介紹,演講會的會場又方便自己,於是去了聽,兼做了筆記。

觀察者,也就是講者,姓胡名泳,現時為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頻道2)製片人,也是資深的互聯網業者。講座由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主辦,聽眾約五十人,不少為記者。

他的開場白引述了不少數字,主要為了說明大陸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他也提到,大陸互聯網上的內容,可能跟外界想像的不同,比較多元;而國外認為的「互聯網業跟技術會使大陸迅速變化」,以及「大陸政府是個網上老大哥」的想法,可能跟事實有距離。然而,國外的看法不一定等同當局者所想,依然具有參考價值,雙方的交流因而見得有其需要。

他接著簡介這幾年的,生成大陸博客的社會背景。他引Kristof N.所言,大陸已漸漸重見強國的規模。在階級方面,固有的工農階級演化成更多的階層。雖然經濟改革使經濟生活的限制愈見寬鬆,但官方意志依然壟斷媒體,互聯網成了民眾發聲的出口,對外呈現網絡民族主義,對內則見對現實的批判。消費主義主導了不少人的想法,不滿現實、厭倦政治的年輕人,也會運用互聯網,如網上遊戲或交友服務以解悶,或寫貼心情文章以抒發情感。

網民人數方面,現時大陸網民約一億人。按他引述的一個受訪者1164人,在五個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長沙等)的調查指,從未使用網誌的受訪者佔七成一,只有百分之一的受訪者說經常使用,常用、偶而和有時使用的,則分別佔百分之三、百分之九和百分之十六。按他估計,內地博客當有二至三百萬人左右,人數自2002年網誌平台初推出起,漸漸增加,而提供網誌服務的公司(Blog Services Provider, BSP)也多了。

他特別介紹了三類型的博客。不過他反覆說明,那並不是大陸博客的僅有面貌,如一群討論技術的博客,他並未介紹。而我以為他介紹的第三種博客,是否博客也成疑問。

第一種是憤青,即憤怒青年。在我的認識裡,很多在網上活動的憤青,大多是言辭激烈,甚恨外國欺凌壓迫中國,更有一些憤青不時發一些奇想,或為敵人的陰謀,或為振興國家民族的偏鋒大計;至於大陸發生的事,他們似乎沒這般強烈反應。胡泳則認為,憤青的定義比較複雜,但簡單說來,他們是居於城市的知識青年,並懷有社會義憤。他引述了博客對黑龍江沙蘭鎮水禍的悼念詩,他們對《南方週末》被禁的相關報導,和採訪手記的轉載,說明憤青的社會關懷。然而有機會親歷事件後報導的博客只佔少數,往往博客都是評論時事,也就是憤青的主要表現場所。除了內地時事,人民政府的外交事務,或台灣事務都是憤青們常談的題目,反美反日等態度構成憤青的形象。他以為,憤青帶出了民眾的社會參與,但他們的言論,偏激的觀點很多。

第二種是小資,即小資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時,小資沒機會生存,但經歷二十多年的經濟改革,小資成了城市的一個群體。他們是都市人、白領、年輕、有點錢、追求更好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和時尚,也感性。他們表現了對大理想的失落——胡引述一個小資博客所寫的,大意如此:「某人講理想時,我能否有權在他的殿堂裡上廁所?」——,很多也厭倦政治,而他們寫的網誌,文章多偏向感性。胡表示小資變成憤青,或憤青變成小資,都較容易,但除了他述及的共同生活背景,即兩者都是都市的高教育程度年輕人外,他並沒具體言明還有甚麼原因,使兩種身份容易互換。

他亦提到幾個屬小資類的博客:寫性文字見稱的作家木子美,文字具探索意味的竹影青曈,以及近日受人留意,難賦與意義的芙蓉姐姐。他認為,三人的圖文都是對大陸社會容忍力的測試。及後有聽眾按他的發言,問他小資型博客為何女性居多,他答謂女性在大陸社會已漸抬頭,而國家社會等項壟斷社會討論的情況亦已不復見,也能談談個人的小天地——然而女性跟小天地為何有關,甚至為何必然有關,就語焉不詳。

答問時也有聽眾問及,感性類的網誌為何比政治社會的多,胡表示理想被解構,政治限制令大陸憤青的想法無法實現,加上消費、感性等元素主導人心和青年文化,感性內容佔多的情況很難扭轉。他亦引了美國得州一個少女網誌的調查結果,指生活型網誌比社政網誌多該是各地普遍的現象。

看網誌、寫網誌一旦成為時尚,BSP就會惹來風險基金的垂青,那也是胡口中的第三類型博客:商人。商人為了加強BSP的吸引力和潛藏的營利能力,會請一些具吸引力的博客加盟,藉此增加瀏覽量。反對者當然會有,但很難成功扭轉局面。那麼,胡泳有否談及會在網誌寫從商、管理或投資之道的博客呢?沒有。因此他提的「第三種博客」,在博客或網誌寫手的定義言,難以說服我他們也是一種博客。

這些網誌既來自大陸,也很難避開大陸政府對互聯網和網站內容的限制。網誌於大陸風行前,大陸政府已對新聞網站和網上出版發出規定,網上內容供應商(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 ICP)要先領牌才能發布新聞,行之有年,網上的過濾機制亦為大陸內外網民所知。去年北大YTHT電子告示板系統(BBS)被「整頓」而不復存在,是政府對互聯網的另一些管制;今年則輪到網誌:一些網誌平台不能連接(是的,包括我用的blogspot),有些網誌寫手得四處搬blog。而今年三月份信息產業部啟動的網站備案登記,使網站跟傳統媒體般趨向自律。對於大陸政府倡導的網上實名制,他個人反對這種做法,指它會窒礙網上發表意見,亦影響網上討論型網站的發展。

限制多了,可胡泳指,博客的出現也代表公民社會的出現,尤在這刻固有傳媒監督社會的環境漸趨惡化,其他發聲渠道又難以運用之時,博客(看怕也要加上web forum及BBS吧)還有其意義在。

講座基本資料
講座報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