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領匯有領會 私有化勿急

土共打手張志剛公開羞辱為阿Q自瀆的蘇偉文教授,不懼惡勢力如斯侮辱,今日繼續篡文公允評論領匯事件。事實上,蘇教授是香港少數專研私有化和房地產信託基金問題的專家 (見文末),卻未見政府重視其意見。可見,董班子吸納學界意見和智囊時,是如何偏頗,至今註成大錯,卻諉過於人,可嘆:

-----------------------------------

  本月19日晚,房屋委員會正式宣布,擱置領匯房地產信託基金的上市,擾攘個多星期的領匯上市風波已暫告一段落。

  筆者在大學研究和任教財務,對領匯上市的概念和構思完全贊同,公營事業在運作上效率不及私人企業,這是不爭事實。筆者在公屋長大,深深明白公營房屋在管理上的不足,私有化可將公屋商場經營面向市場,提高資產的營運效率,這是大趨勢,也是正確的做法,領匯上市功虧一簣令人惋惜。筆者不懂政治,無意評論政治人物在領匯事件上的行為和取態,更加無意探討誰對誰錯,本文旨在和讀者分享一些在「領匯」事件上的「領會」,希望對日後公營資產私有化的討論,產生拋磚引玉之效。

英國曾遇反對 須溝通解說

  首先,私有化過程絕不能急速,主事人員也不要期望私有化可以一蹴即至。觀乎環球「由公轉私」的私有化過程中,遇到利益團體的抗議、反對是不可避免,各方訴之法律也屢見不鮮。以英國80年代的私有化為例,英國戴卓爾政府朝野上下,深知國營事業會拖累英國經濟,所以銳意將國營事業私有化,英國航空、英國煤炭、英國能源局等例子比比皆是。盡管私有化得到支持,但卻遇到員工的強烈反對,英國煤炭工人甚至展開超過一年的罷工,但英國政府在民意支持下,私有化終可大功告成。

  近年內地實行國企私有化,下崗問題嚴重,「下崗」已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難題。從英國和中國的經驗可知,盡管私有化對社會利大於弊,但過程必定會觸及各方利益,不會無風無浪,領匯官司雖然不為大眾所願見,但在私有化事宜中卻非罕見。

  所以,在領匯日後上市或其他公營資產私有化的過程中,和各個利益團體多作溝通、解說是免不了,主事人員也切忌急躁,勉強行事只會重蹈領匯的覆轍。

  第二,私有化不等於將全部資產上市。私有化可以用上市形式集資,也可以發行債券。若我們認為上市集資是好的做法,房委會可以把一部分商場先以信託基金上市,以後再慢慢將其他資產注入。這做法的好處是讓各利益團體有一個預習的機會,尤其是公屋居民和商戶,讓他們明白私有化對他們不是洪水猛獸。

  而且,當基金運作一段日子後,若私有化的好處顯現,一來可以減低反對聲音,二來對日後注入資產的估值有良好的影響。

  另外,除以信託基金上市的形式外,房委會可參考「五隧一橋」的做法,以商場、停車場的收入作抵押,發行債券集資,俾以解決房委會現金儲備不足的問題。要留意的是,因為債券持有人是利益團體,他們的利息收入取決於房委會的資產表現。若房委會商場、停車場的運作不佳,債券持有人權益自會受損,這使債券持有人有誘因去監督房委會的資產營運,一樣可達到增加房委會商場營運效率的目的。

訴訟公平清晰 司法獲口碑

  第三,領匯事件凸顯香港法治上的優勢。雖然有意見認為有人濫用司法程序,但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雙方即使在觀點上有分歧,大家還是可以根據法律去解決。而且寶貴的是,與訟雙方都是按照法律程序去爭取自己的權益,盡管這過程冗長、昂貴,但卻公平和清晰。在領匯事件中,昋港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定會受到影響,但獨立、良好的法治和司法制度,卻是金融中心賴以成功的基石。

  公屋居民可以用法律程序去爭取權益,着實加強外界對香港司法獨立的信心,這種活生生的案例,勝過在海外宣傳香港優勢時的千言萬語。

--------------------

  後記︰在回顧整件領匯事件中,筆者有一種感慨,就是學界在重大公共政策的投入不足,以中大財務系為例,據筆者所知,連筆者在內,有四位同事從事有關公營事業私有化和房地產信託基金的研究,本應可將研究經驗和外界分享。可是,在現行計算論文數目的制度下,學者們還是閉門做研究好了。

 蘇偉文 中文大學財務學理學碩士課程主任

香港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