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体味朱光潛《無言之美》

梅特林(Maeterlinck):" 口達則靈魂之門閉, 口閉則靈魂之門開”

對此有些體會。記得以演講者說別看他在台上誇誇其談,台下往往沉默寡言而取得平衡。他說,說得多,往往就不思考。我也有這種體會。有時覺得說出去的話進入空氣中仿佛就融化了,不再屬於自己,倒不如讓它在肚子裏來回翻滾,醖釀,發酵。記得中一時最爲享受自己獨自一人騎車上下學經過家門前的林蔭道,覺得只有此時心靈之門打開,享受獨自思考的片刻時光。不記得是在哪裏看到一篇文章,提倡說應該給小孩留有一些個人時間,以促進思考。但好笑及諷刺的是,現在獨處的時間可謂是大大的豐富,也仿佛是最應(獨立)思考些什麽的時候,腦子裏面卻往往是空白,混沌。沐浴在加拿大和煦的陽光下,走過鬱鬱蔥蔥的Queen's Park, 心境是完全的平和,腦子是完全的空白。奇怪了, 我一日也實在可謂是寡言少語的厲害。現究其原因:其一為電視、電腦對我腦子的戕害;其二亦與人整個一段時閒的士氣,狀態相關。引俗語,有“窮則思變”來大概形容。看一個人在一段時間裏是否呈躍躍向上,總在謀劃些什麽的狀態。一言以蔽之,就是心裏有沒有事兒。

談談美術上“無言之美”的體會。記得高中學文言文,雖然身為語文科代,但巨反感老師那種教導文言的方法。你說哪有把它一個字一個字都要翻譯成現代文的,而且要隻字不漏。雖然本人文學造詣(可能還沒夠資格用這個詞)不高,古文功底更是汗顔,但有時翻著翻著,也能體會到原文本有的美感和蘊涵的幽遠之意蕩然無存。如同把一個美女肢解,痛心之處。有時便利用職務之便,神不知鬼不覺的杯葛這差使。我時常在想,古人學文言,翻譯哪門子的現代文,不學得好好的。古代讀書人比現代的有文化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