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尋找新公民:記火藥味十足的一節研討會

今天下午的「新媒體與社會變革」研討會,頗有火藥味,證明In-media找Gabi Hadl來港是對的,她很憎恨商業模式,所以,當Ohmynews!的國際版公民記者David Kootnikoff以非常漂亮流暢的幻燈介紹後,爭論便起 . . .今天下午的「新媒體與社會變革」研討會,頗有火藥味,證明In-media找Gabi Hadl來港是對的,她很憎恨商業模式,所以,當Ohmynews!的國際版公民記者David Kootnikoff以非常漂亮流暢的幻燈介紹後,爭論便起,大家好像從午飯的困倦中醒過來,In-media的創立人之一林藹雲還「走上台」,夫子自道一番。

Gabi參與日本indymedia以及其他幾個獨立媒體計劃,屬於媒體行動者(activist),絕不賺錢,開放出版(open publishing),追尋社會進步理想;比較起來,David拿著Ohmynews!的口號"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比較像企業口號,也許,如果他願意多講這種新聞學的政治潛力或政治限制,如果他願意比較自謙一點,可能不會遭受Gabi的猛烈批評,她卻有點把「參與式新聞」抬得很高,例如強調公民記者由七百多位上升至四萬位等的資料,卻沒有交待韓國的政治處境及變化;Gabi說,只談參與不夠,她借用六八年法國學生運動的一句塗鴉:我們都在參與,不過,你參與賺取利潤(participate in profit),Ohmynews!的確是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

在場有人詢問David有關Ohmynews!的擁有權及其企業架構如何,他卻不願意跟人討論,只想討論其獨特的新聞實踐(journalism),但是,這兩者如何截然二分呢?

來自中國大陸的安替說得有點刻薄,他說,Ohmynews!其實是右派,卻要扮成左派,惹得全場哄笑,其實是左是右,一時難說清楚,創始人Mr. Oh,以前也是一個左派;倒是來自韓國的Dong Won(mediact)說得較具體,他說,只談媒體開放,但沒有針對特定社會弱勢,沒有運動傾向,缺乏政治定位,這才是Ohmynews!的問題。

來自阿根廷的Cecilia,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模式,她參與的「realworld radio」,它也是由2003年坎昆(Cancun)反WTO運動孕育成的,它並不是要成為最大的無線廣播公司,而是連結各社區小電台,協助它們互相交換信息,同時也放大它們的訊息。
 
當眾人向著Ohmynews!狂攻之時,In-media的代表林藹雲跳出來,想把討論拉回到這一節的主題:全球與在地,她說,In-media沒有使用Indymedia,是因為想抓住本地特色,例如左下角的回應,有點像流行的BBS,而獨立媒體一方面想獲得廣泛接受,一方面想要以獨特政治觀點影響人,我們該如何看「流行」(popularity)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表面上是回應「不太流行」的日本indymedia,其實也觸及「很流行」的Ohmynews;在文化研究裡,經常討論"popular"的政治,以及由此帶出的一種新的政治及政治主體,所以,來自日本的清末愛沙(Aisa)的問題顯得很重要,她很謙遜地問,獨立媒體如何界定公民?如果這個「公民」概念稍為擴張成「行動的主體」,我們可以問,獨立媒體想參與塑造怎樣的公民?怎樣的政治關係?

我想,這才是值得思考,以及強調參與的獨立媒體要做的事情,也許,今年香港的WTO會議,香港以至全世界的獨立媒體可以給我們示範與嘗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