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區龍宇:香港宣言﹕出賣普羅大眾及環境的又一步

文:區龍宇 [1]

2000 年開始的世貿多哈回合談判,中間經過2003年的暫時失敗,終於在2005年 12月的香港部長會議達成局部協議,為2006 年達成全面協議作進一步準備。

多哈回合被前任世貿總幹事稱為「發展回合」。但是從頭起這就是有意誤導,並且在這次「香港宣言」中暴露無遺。對於強國及跨國公司來說,這次談判的主要目的,就是用幾顆糖果為籌碼,來進一步打開發展中國家的其他市場,把更多社會領域和自然資源變成商機。

農業協議:肥的瘦的一鍋煮

這幾顆糖果,首先就是備受注目的、 2013年取消農業出口補貼 [2]。這個協議針對的是美國及歐盟,因為只有它們才有這個財力去大量補貼出口。但是,歐美花得最多錢的,不是出口補貼,而是國內補貼。 1999年,歐盟每個農夫平均獲得 16028美元補貼,美國則是 20803美元 [3],比許多發展中國家每年人均收入只有幾千美元還要高。許多發展中國家農夫所得到的補貼少到幾乎不值一提。本來,按照世貿農業協議,相當部份國內補貼也要逐步廢除以符合所謂自由貿易。 [4] 但是,在多哈回合,從 2001年的部長聲明一直到今次香港宣言,「大幅削減國內補貼」的空話說了又說,卻始終沒有定下任何期限。可以說,最能夠暴露富國在推行「自由貿易」上的偽善,就是農業協議。

那麼,如果有一天歐美能夠拋棄偽善,連國內足以扭曲貿易的補貼也按照自由貿易精神大幅削減直至取消,是否就表示公平呢?就表示農業協議是好的協議呢?不是的。因為農業協議本身並非單方面要求富國削減補貼,而是把發展中國家 (除開最窮的幾十個小國之外) 綑綁一起,要後者也一併削減,只是在分期削減上,稍比發達國的六年期長四年,即十年而已( 從1993年起計 );在削減幅度上也稍比發達國的20% 稍低,亦即13.5%而已。這種肥瘦一併綑綁根本是欺負弱者,因為發達國家一年農業補貼可以達到 1500億美元,它們減到 20%,仍剩下天文數字的補貼;窮國的補貼微不足道,再削 13.5%等於是落井下石。上一輪談判已經是以強凌弱,今次多哈談判繼續這個精神。香港宣言已經明顯表示:第一,發達國根本不願意按農業協議精神再逐步削減國內補貼,除非發展中國家願意在服務業及非農產品市場開放上作出更大的讓步。第二,農業協議的精神就是把窮國與富國一窩煮,一併限制它們實施農業補貼,最多在談判中稍為給予窮國一點點「優待」而已。有人說,大家都逐步取消農業補貼,就能保證農產品的國際貿易上實現真正的市場價格而非扭曲的價格,就能根本解決歐美對發展中國家的傾銷。這個說法,即使成立,也不可能真正解決貧國與富國在農業上的失衡。因為即使現在歐美廢除了農業補貼,不再以低於成本價來傾銷,富國的農業在國家長達大半個世紀的補貼下,早已發展為機械化的石油農業,在生產力上遠超窮國的小農經濟,後者仍然難以同前者競爭。

這就像一個西洋拳比賽的班主,他對甲拳手不斷給予最好的補品和最好的訓練,對乙拳手卻既不讓他吃飽,更不給任何訓練。有一天,在甲乙決賽前一個星期,班主終於決定實行「平等原則」:甲乙都只能吃普通飯菜和接受普通訓練,但是我們能夠說這樣真正符合平等原則嗎?要真講平等,就不應該在最後一刻去同時禁止對雙方給予優惠,而是把優惠倒轉過來,讓甲吃普通飯菜和接受普通訓練,又讓乙獲得最好的補品和最好的訓練。同樣地,如果世貿真講照顧窮國,就應該請它一方面取消歐美的農業補貼 [5] ,另一方面不僅繼續容許窮國保留農業補貼的權利,而且要富國用無私的援助去提高後者的農業發展水平。

發達國的農業發展,如果沒有國家的補助,就沒有今天。所以西歐戰後一段長時間都是農業凈入口國,但八十年代初已經變成農業凈輸出國了。等到西歐以國家補助來大力發展農業之後,它才忽然奏起自由貿易的迷曲,要一體限制富國與窮國的農業補貼了。窮國從此被剝奪了部份國家主權,不能保護小農和給予補助。今後它們即使忽然變富 (例如突然發現石油 ) ,它們也只能不斷減少農業補貼,不能再有任何增加,這不啻於毀滅窮國小農的發展前途。這樣的農業協議,根本是強凌弱的壞協議。惡魔只能生下惡魔。在它的框架下進行的談判及其結果,都不可能真正惠及窮國。那種希望通過談判,通過增加發達國市場准入來保護窮國農民的利益的想法應該讓它壽終正寢。

NAMA :把海洋與森林出賣給世貿

發達國願意 2013年取消早該取消的農業出口補貼,目的不過為了迫使發展中國家同意開放所謂「非農產品市場准入」 (NAMA) 。這不過是小往大來的把戲而已。現在香港宣言終於確定要就非農產品市場准入展開談判,標誌著世貿進一步擴大它的管轄的範圍。世貿同它的前身關貿的分別,首先就是後者的涵蓋範圍很小,沒有包括農業、纖維產品和服務業。 1995年成立的世貿首次包括了所有這些範圍。但是發達國不滿足於此,所以就用取消農業出口補貼來作為迫使發展中國家進一步開放市場的籌碼,搞出一個什麼 NAMA談判。什麼叫「非農產品」?有人以為主要是指工業產品。但是這不正確。 2001年的多哈部長聲明說得很清楚:「其所涵蓋的產品是全面的;不會有任何產品能夠事先剔除在外」 (附件 B第21 條);就是說,除了農產品之外的一切產品。香港宣言舉了例子,除了工業產品外, NAMA可以包括漁業、林業、各種原料,特別是貴金屬。

全球 3億5 千萬依靠樹林生活的小農和原住民,以及4千萬小漁民的生活來源,從此就變成世貿框架下的買賣,讓跨國公司更方便地剝削他們。難怪這次部長會議,有亞洲各國的漁民團體參加抗議,喊出「把漁業剔除於世貿之外!」的口號。只要看看世貿把農業納入「自由貿易」之後對各國農夫的打擊,就會明白漁民的反對是大有道理的。其次, NAMA談判也引起環保團體的關注,因為這是世貿第一次把海洋和森林資源納入其範圍。而過去無數的世貿案例已經證明,世貿實際上是把跨國公司的商業原則凌駕於環保原則、人權與勞權保護之上的。現在再加上 NAMA,那麼,早已過渡使用的海洋和森林資源就更受到威脅。事實上,世貿部長會議的談判草稿 (12月 7號版本) ,明確要「消除有關環境產品和服務的關稅與非關稅貿易壁壘」,而所謂「非關稅貿易壁壘」,往往指的就是各國保護人權和環境的法律。雖然正式的宣言刪除了這一點,但是,第一,這充份說明起草者的原來企圖。第二,正式的宣言仍然保留如下一條:要在多邊環境協議( 例如〈有關受威脅物種的國際貿易的公約〉) 的秘書處和世貿之間建立正式和經常的交換資料的渠道 (宣言第 31條) 。世貿要和多邊環境協議的秘書處發生這樣一種關係,簡直就是「鱸魚探望小蝦」,不安好心。一直以來,許多大漁業出口國都想迫使那些沿海有比較豐富的魚類資源的國家公開它們的有關資料。香港宣言正式通過了上述一條,會不會增加大漁業出口國強索資料的權力?這是令人擔心的地方。

NAMA :幾顆糖果換取別人的身家

「非農產品市場准入」談判引起發展中國家的民間團體另外一個不滿的,就是第一,進一步限制了發展中國家運用關稅來保護自己的幼稚工業的自主權;第二,宣言所採取的關稅減讓公式 (所謂瑞士公式 ) 本身就不公平,因為這使發展中國家的減幅比發達國家為大。兩個方面加起來,將極為不利發展中國家的工業發展。

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水平的差距本身是歷史遺產。同時 ,發達國的多年來的關稅政策又在強化這種世界不平等。經過多年來的發展,發達國家的關稅結構變得特別不利發展中國家。一方面,發達國家之間的關稅一般已經降得很低,但是發達國對於落後國家的出口卻維持較高的關稅;另一方面,為了能有效剝削第三世界的自然資源,富國對於落後國家出口的關稅設計成這樣:上游產品 (主要是原材料 ) 的關稅偏低,但是越是往下游產品移動,關稅就越高。所以發達國對於第三世界的原木出口,關稅很低,以鼓勵進口;對於第三世界的傢私出口,關稅很高,以打擊進口。這樣關稅稱為「關稅飆升」 (tarrif escalation )。這種設計分明是要剝削發展中國家的原料,同時妨礙其工業化,延續殖民主義與宗主國的分工模式。

如果多哈回合真正是發展回合,就應該這樣糾正這種不公平:要發達國根本廢除種種妨礙落後國的工業化的關稅制度,同時不強迫發展中國家減讓關稅。發展中國家不一定時時都須要高關稅,但是一定時時須要擁有關稅自主權,因為關稅是它們很重要的發展工具。事實上,發達國當年也是靠高關稅來發展自己的工業的。但是現在這個 NAMA的談判根本不是這樣,而是相反。按照所謂瑞士公式的關稅減讓,發展中國家將會減得比發達國家厲害,損害前者的工業化。當然,即使是發展中國家,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一樣很大,所以這種損害不會是劃一的,而是同樣會有很大差異。這個事實進一步說明,世貿那種要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採取同一個新自由主義的貿易原則 ----「自由貿易」必好,「保護主義」必壞;關稅減讓必好,高關稅必壞;出口越多越好,越少越壞 ---- 這根本就是荒謬的。

服務貿易:借自由貿易之名偷運自由投資

發達國在這次談判中另一個進展是繼續推進服務貿易談判。從 2000年開始有關談判以來,發達國一直不滿許多發展中國家對承諾開放其服務業態度消極。這樣有啥希奇?大家都知道,服務貿易的優勢全在發達國一邊。全球七成五的服務貿易都屬於發達國。窮國向發達國開放服務貿易,不啻於引狼入室。本來,按照服務貿易協議,任何國家對於是否參加有關開放市場的談判,是否作出承諾,完全基於自願原則。所以它們這樣做是合情合理的。由於發展中國家的抗拒,歐美在這次部長會議未竟全功。 12月 7號的草稿本來想強迫發展中國家非要參與開放市場的談判不可。草稿上是這樣寫的:只要有國家向其他國家表達了進入其國內市場的興趣,後者「就要同這些國家進入多邊會談,以便考慮這些要求。」 (附件 C第7 條) 12月 18號的香港宣言減弱了口氣,刪去了「就要同這些國家進入多邊會談」這種無理要求。但是新文本仍然把服務貿易談判向前推進了一步,那就是把本來的雙邊談判變成為多邊談判。從前是各發達國分別向,比方說,斯里蘭卡,要求展開市場准入的談判,今後就變成多個發達國,聯合向斯里蘭卡施壓。由於斯里蘭卡欠下歐美許多債務,所以凡是這些談判,本來都不可能是真正的對等談判。現在再加上多邊談判,那些小國更是處於極為不利的位置。

其次,附件 C規定各成員國要「盡最大可能」在四種服務業提供模式 [6]上進行進一步貿易自由化的談判,特別是在外資投資、外資的服務人員跨境流動等幾個方面。先說外資投資問題。我們早就說過,世貿組織的要害正正在於,它不僅推動所謂自由貿易,而且推動自由投資,幫助跨國公司自由地經濟入侵各國市場。要知道,不論李嘉圖的「比較利益」論有多好,他畢竟談的只是貿易,而且只是產品貿易,不包括服務貿易,更不包括自由投資。現在,〈服務貿易總協定〉的所謂第四種模式 (商業存在 ),說白了就是世貿假借自由貿易之名來偷運投資自由。本來,世貿所謂自由貿易,其實就是把跨國公司的商業利益凌駕於勞權保護和環境保護,並且為此而限制了各成員國的管理經濟的權力。而自由投資本身,比所謂自由貿易害處更大得多,因為國際商品的買賣畢竟要一次一次地進行,其為善或為惡,有效期都比較短。外來投資就不同了。外來投資是對本地的勞動及自然資源的長期而直接的利用,如果本地政府喪失了對其管理的權力,那就變成外資隨意剝削本地勞動及自然資源,對本地弊多利少。

服務貿易:化公為私,假公濟私

所謂服務業,還包括了許多本來是公營為主的部門,例如食水、教育、醫療、護老、郵政等等。先是〈服務貿易總協定〉將之納入貿易,繼而在香港宣言中力推各國要在明年達成擴大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的協議,那就等於宣佈要推動各國大規模的私有化,並讓外資收購本地最重要的公共資產。

香港宣言只是規定一個大方向,但同時已經正式定下了繼續就服務貿易展開談判的日期:

------2006 年2月 28日前,想向其他國家要求開放服務市場的國家,聯合提出多邊的要求清單。

------2006 年7月 31日前,凡是接到開放請求的國家,須提出第二輪的修訂開放建議。

------2006 年10月 31日,接到開放請求的國家要提出承諾定稿。

由於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向世貿成員國提出開放本地環境服務的建議,並且按照上述時間表,將會在明年年底之前達成協議,所以香港的社會運動要爭取時間,及時阻止它把現在由食物環境及衛生署、環保署、渠務署等負責的公營服務出賣給私人。

至於所謂自然人流動,這是為跨國公司度身訂做的條款,方便它們把廉價勞工直至廉價專業人員從第三世界送到發達國家來取代其原有的員工,然後付以第三世界的工資。

發展中國家的分化

這次香港部長會議多少推進了多哈回合的談判。所以不少批評世貿的國際民間團體表示失望。有些人就指責印度、巴西等領導 G-20(20個發展中國家的聯盟 ) 的大發展中國家被歐美收買,出賣了其他發展中國家。這當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他們卻輕輕放過了中國政府,實在有點奇怪。因為中國政府的立場同樣是很清楚的,只要發達國願意給發展中國家一點點甜頭,中國就會全面支持所有發達國的議程,即 NAMA和服務貿易談判。薄熙來轉述國家主席胡錦濤的呼籲,「希望有關各方拿出更大的政治誠意,顯示必要的靈活性,積極推動多哈發展回合談判進程,力爭在香港會議上取得實質性成果。」中國代表團也全程參與所有綠室協商,這些綠室協商只包括發達國與少數大發展中國家,同時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摒 ­諸門外。與會中國代表馮軍表示,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期望甚高,希望中國能挺身而出,替發展中國家爭取利益。但是這種希望是肯定要幻滅的。薄熙來說得很明白:「中國在某些中低檔產品上也有著自己的優勢,因此也希望能夠開發新的市場。」中、印、巴三國曾經在 2003年坎昆會議阻止發達國強硬推動談判,只是因為當時同歐美還沒有談好雙方妥協的條件而已。一旦談妥 (天知道三國跟歐美還有什麼檯底交易? ) ﹐它們自然就不再「反帝」了。

以為所有發展中國家有共同利益,可以結成長期的同盟去抵抗霸權主義強國,這種幻想也應該破滅了。首先,發展中國家也分大小,而國際政治從來都奉行強凌弱、眾暴寡的森林原則;大的發展中國家欺負小的發展中國家,根本就是家常便飯。中、印、巴三國的政府,現在的如意算盤就是利用其大國優勢去同時打開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的市場,而不論其社會及環境代價。不論三國政府的一時一地的策略會怎樣變,其根本立場則萬變不離其宗,就是首先為自己的大企業奪取更多世界市場份額而服務,而非為自己或全球的勞動人民服務,當然也不會真正為其他較為弱小的發展中國家服務。中國政府力圖把自己的中低檔工業產品推銷全球;印度夢寐以求地希望發達國開放自然人流動,好讓它的軟件工程師都跑到美國來賺外匯;巴西首先要為自己的大農場打開更多市場。為了自己的商業利益,三國政府都願意同歐美合作。當然彼此之間仍然會有矛盾,但是,在商業利益上,共同利益是主要的,矛盾是次要的。以為它們會貫徹始終地對抗歐美、維護較弱小國家的利益,難免要失望而回。

上述分析也回答了一些人的疑問:為什麼發展中國家今次會屈服?其實,只要歐美拉攏少數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其餘小國的部長,要麼自己也是商界公僕,只知為商界打算,不理工農死活;要麼就是自慚形穢,在強權政治中答不上話,或者兼而有之。結果當然就最多只敢埋怨,不敢動真格反對。那兩個「反帝」最力的小國,即古巴和委內瑞拉,也只敢表示「保留」而已。

世貿與黑社會

有人總是希望能夠通過游說去促使世貿變好一點。這是沒有的事。惡魔只能生下惡魔。世貿 18個主要協議,都是為了建立這樣一個美麗新世界而度身定做的:先把保護人權、勞權、婦權和環境的法律當作「貿易壁壘」;以便跨國公司加以打倒。這樣,跨國公司就可以享有全面的貿易與投資自由,亦即全面的剝削人和自然的自由,不受任何民主監督,不受任何法律的限制。 ABB工業集團的主席有這樣一句名言:「我把全球化定義為:我屬下的所有公司享有想到哪裡就到哪裡投資的自由,自由決定生產什麼,自由買賣想買想賣的東西;來自勞工法例及社會公約的限制則盡量少。」它們今天還未達到這一步,這是對的,但是如果普羅大眾不及時根本反對世貿,尤其是不根本反對世貿背後的大財閥,到達這一步不會是很久之後的事。

從第二次大戰到 20世紀80 年代或者最晚90年代,如果包括香港在內的世界許多地方,普羅大眾生活多少有了改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各種社會運動迫使政府用法律、財富再分配和發展公營部門來限制了資本把商業利益完全凌駕社會之上的權力。過去二十年,可以說是大財閥全面反攻倒算的時期。所謂全球化時代,說穿了就是這句話。但是任何社會制度、社會政策,都是人為的東西。人可以建設合理的制度和政策,也可以改變不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問題只在於怎樣對症下藥。

經過這次世貿第六次部長會議,我們更有理由相信,這個世貿組織,完全不是為勞動人民服務,更不是為保護環境而服務,而是為大財閥和統治精英的全面反攻倒算而服務。不可能寄望它會有好的協議,正如不能希望惡魔可以生下天使。有人說,窮國雖然知道世貿不好,但是沒有世貿可能更壞,因為它們那時就要面對一個全無規則的弱肉強食的世界貿易制度。說這話的人不知道,所有黑社會在踢人入會的時候也是這種說法:加入黑社會,你才得到保護,不然就更可怕,變成完全不受保護。面對黑社會這種不請自來的「保護」,稍有頭腦的人都寧願避之則吉;社會改革家更一定會矢志消滅能夠產生黑社會的社會病根,而決非同流合污。對於世貿也該這樣。事實上世貿就是一個按照弱肉強食的規則打造的國際黑社會。在無規則的弱肉強食和有明文規則的弱肉強食之間,任何有點民主風骨的人,都不屑於汲汲計較二者的優劣,而是二者皆拋,並專以全面的社會改革為職志。

2006 年1月 9日

[1]作者是全球化監察編輯。

[2]另一顆糖果是對最欠發達國家的優惠:在 2008年前,發達國與發展中國家向最欠發達國家至少 97%的產品,提供免關稅和免配額市場准入的「雙免」優惠。目前全球共有50個最不發達國家,他們的人均年收入低於750美元。最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總量還不到全球的1%。

[3]由於補貼是按照農場大小來進行,所以小農所得,在比例上遠遠不如商業性大農場。

[4] 主要是被稱為黃箱的農業補貼。但是,所謂藍箱補貼,也會有「扭曲」貿易的成份,但是却可以保留。

[5]歐美的小農所獲補貼,可以考慮保留。

[6]四種服務業提供模式,分別為跨境提供服務、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