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牛棚劇場的前世今生

牛棚劇場的前世今生

牛棚劇場前史
近年來,「前進進牛棚劇場」逐漸成為了本地小劇場的重要演出場地之一。曾經跟本地小劇場運動一起走過來的都知道,小劇場在藝術上喜歡實驗,追求探索,在政治上則批判勇猛,常常不守常規;相應地,小劇場工作者也喜歡彈性較大的表演場地。曾幾何時,黃大仙城市當代劇場、藝穗會劇場、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等,都曾經是本地小劇場的重鎮;一方面,這些場地在場地運作與管理上較具彈性,其中最經典的例子,是當年城市當代劇場有不少演出,可以擁有長達兩星期的入景時間,加上排練、行政以及宣傳上的強力支援,可謂小劇場工作者的勝地;另一方面,這些場地的管理者,往往同時也是本地小劇場的積極節目策劃者,裡應外合,自然為本地小劇場運動創造出一番可觀的景象。但九十年代中以來,隨著這些場地的存廢或經營模式以至理念上的轉變,於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崛起的本地小劇場運動,可謂愈來愈無用武之「地」。

2001年,「牛棚劇場」的出現,或多或少都給人一種「本地小劇場再上路」的曙光,而事實上,牛棚劇場背後的管理者—「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其不少成員正是當年本地小劇場運動的重要倡議者與踐行者。

眾所周知,牛棚劇場所位處的「牛棚藝術村」,前身是北角油街藝術村。1998年政府產業署將北角油街的舊政府物料供應處廉價招租,吸引大批藝術工作者租戶,逐漸形成了名噪一時的「油街藝術村」。可惜藝術村只維持了一年,便被政府以都市重建為由收回。及後幾經爭取,政府終於答允以維期三年的租約(可予續期),將九龍土瓜灣的牛畜檢疫站租予藝術工作者,而當年的藝術工作者租戶,亦於2001年正式進駐「牛棚」,再續「藝術村」的甜夢(2000年,他們則兵分兩路,臨時進駐長沙灣工業區以及啟德機場舊址)。

一所劇場的誕生
據前進進的藝術總監陳炳釗所說,早在1999年他們第一次勘察牛棚劇場現址環境的時候,已經矇矇矓矓的有建立一所劇場的想法。事實上,前進進當初找何應豐以及演藝學院的陳志權設計場地時,心中早有場地集「辦公室、排練室、劇場」於一身的構想(後來因為地方實在不敷應用,唯有再與藝術公社另外分租現在的辦公室)。不過,直至2002年秋天,經過暑假一輪大幅的裝修之後,現在我們所見的牛棚劇場,才第一次真正的成形;而第一個正式於牛棚劇場演出的節目,是由年青創作人一手包辦的劇節「第二屆非常劇獨」。

然而,要建立一所自己的劇場,從來不易,金錢是第一關。事實上,牛棚劇場第一期裝修時所需的費用,都得靠前進進本身以及陳炳釗個人先作墊資;而直至 2003 年,前進進才成功取得戴麟趾康樂文化基金的撥款,作第二期的進一步裝修。據陳炳釗,第一期裝修主要添置了劇場所必須的一些基本器材,例如燈光、音響、控制台等。但由於牛棚本身是法定古蹟,所以添置的燈光器材不能完全依靠原來的橫樑作為主要的承托點;於是何應豐與陳志權想出了以六根鐵柱承托整所劇場的燈光器材,讓劇場本身可以用上十支以上的舞台射燈。至於第二期裝修,則添置了現在的吧枱、雜物房與控制台,讓劇場的空間更見用;此外,還把觀眾席基本設置為單面面向觀眾(但仍然容許改動觀眾席的位置)。不過,他說牛棚劇場現有的燈光器材還未足夠,若果創作人要在燈光上作一些較細緻的處理,會有一定限制;他稱,早陣子牛棚劇場上演《333神曲》時,便要向藝術中心借用燈光器材,才能應付日本導演佐藤香聲的要求。然而,他說不足也有不足的好處,一些年青燈光設計師便喜歡利用場地的光管、拔插蘇等方式,玩一些看似非專業的特別燈光效果。

除了器材之外,早期的牛棚劇場(2002年)也一直飽受水電之苦。首先,牛棚藝術村原本的電力裝置並不足夠,尤其夏天,電錶跳掣差不多已成為了基本的指定動作,而當年首當其衝的,正是青春電力強勁的「非常劇獨」。不過,2003年政府產業署終於安排整體改善藝術村的電力裝置,才解決了劇場隨時有可能「眼前一黑」的問題。至於水劫,就更加是「上下夾攻」。首先,由於牛棚是古蹟,夏天間中少不免「屋漏更兼逢夜雨」;此外,由於場地地面潮濕,原本為了方便排練而鋪設的地膠,竟導致地板嚴重發霉,加上前進進後來要把場地正式發展成為劇場,於是最終決定去除全部的地膠。

教而休則導
我們知道,前進進原本主要是一個以推廣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為目的的藝術團體,但近年前進進卻愈來愈傾向把精力投放在劇場創作上,而心水清的都知道,前進進成立當初,並無藝術總監一職,這會否才是前進進近年銳意發展牛棚劇場的主要動因?

陳炳釗說,場地的特性與個人觀念上的轉變都有影響,難分主次。他說,當初他是透過創作介入劇場的,後來加入中英劇團,才開始以教育推廣主任的身份,從事教育劇場工作。所以離開中英的時候(1997年),他基本上擁有劇場導演以及教育劇場工作等兩個身份。之後,他一方面與友人成立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1998 年),並成功申請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一年資助計劃,另一方面則成立臨流島工作室,繼續進行劇場創作,而其中不少的演出,都由前進進所一手主辦。

陳炳釗說,他對教育劇場的熱情一直維持至2000年,但在成功主辦「香港劇場與教育會議2000」之後,卻慢慢的冷了下來。首先,他開始意識到「青年劇場」逐漸變濫;其次,香港劇場與教育會議之後,來自官方的教育諮詢邀請多了,他們意識到,若要取得一定成效,就必須全身進入學校,並從制度與政策的層面,更主動的作出介入;而對於他來說,這意味著前進進必須在教育劇場與劇場創作之間,二者選其一。結果,也基於人力的問題,前進進選擇放棄全身進入學校,改而主力發展劇場創作,而教育劇場活動方面,亦以培育本地小劇場創作與發展牛棚劇場本身為重點。

建立場地的性格
但明眼人都會發現,牛棚劇場近年主辦的演出,漸漸以一些專業的小型實驗演出為主(最近的有「導演工作室」與《333神曲》),除了「非常劇獨」、「女兒戲」等劇節,以及讓年青人有機會發表小型習作的「小小小劇場」之外,青年劇場的作品已較少於牛棚劇場亮相。

陳炳釗指出,牛棚劇場主力發展專業小型實驗演出,一方面是為了建立場地的性格,另一方面則為了建立穩定的觀眾群,另一個生態環境。他認為,這一些演出不一定要是完全成功的作品,但都是些「好睇」的作品,而對於觀眾群,他現階段的野心也不大,二百便足夠。他相信一些較成熟的小型實驗專業演出,可以累積一群穩定的觀眾,他們常來看戲,與牛棚劇場本身建立較長久的關係,所謂場地的性格,才得以真正的建立起來。陳炳釗說,牛棚劇場2005年的演出大部分都是自己主辦的,除了四月與十二月外,牛棚劇場每個月起碼都有一個自己主辦的演出,看來牛棚劇場的場地性格,已逐漸落實成形。

AMPOST 3月

圖:Lot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