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週記:中國啊!中國。

IMG_1644

日前《重寫香港歷史故事》新書發佈,會上與飯局,作者之一黃國鉅提到:「歷史重寫是由抗爭展開的。」(大意) 月前由陳健民刊《明報》〈不安世代與威瑪文化〉引起的筆戰,正是一次跨世紀與跨大陸的歷史檢視。八十後引伸出的關建詞─青年、革命、民主、民粹─大歷史與小歷史的互相複寫,當下與過去的扣連,承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本周獨媒幾乎被中國議題洗版。

除余在思翻譯倫敦書評的「中國之公開秘密」外,社運八方的「劉曉波獲獎——異議和異議的異議」是必讀佳品,勾勒出諾獎在華文知識界的爭論,特別是透過人權話語、西方中心以至草根視點的交叉評論再折射出的台灣的中國觀點。至於大論述的重整,則要讀安徒的「和平崛起,先要和平獎崛起」「和平崛起,先要和平獎崛起」

八十後的青年運動從本土開始,並未有以本土作為終點。看來曾蔭權的施政報告把青年事務藏諸第五章「發展民主提升管治」,正是「務實」的回歸。從風雨飄搖愛國時青年藝術家六四展、到羅湖橋集體投案,保育青年演變成八十後,正是因為「心繫家國」。河蟹跨港,eg9515:「《中大校友》新民女專輯河蟹異議」,不能迴避的正是從空間政治到言論自由的夾擊,周一(10月25日)由中大學生會主辦的論壇焦點,不是新民主女神去留,而是「就新民主女神像和八九民運和中文大學精神」!

而「左翼廿一」的「由1967到21世紀:近代香港抗爭系列工作坊」周六亦將開波。重新回到歷史的起點,大概是不能回避的課題。而自省獨立媒體的成立使命,「進步」當不以本土為限 (朱凱迪:朱凱迪:民間記者平台、社會運動起點、還是新聞網站? ),而是「連結國際、海峽兩岸及本地,以建立成熟並富批判性的思想氛圍,探討進步的社會實踐方式」。上周民記友好就趁亞運前夕到廣州一遊,飲食之餘,亦觀摩剛被洗刷一新的城市景觀。將有什麼搞作,拭目以待。

(申報利益:作者為《重寫香港歷史故事》作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