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週記:東九龍這個戰場

編輯室週記:東九龍這個戰場

正如靚仔編輯丹尼於上期〈編輯室週記〉所言,近來民間社會,真的是火頭處處。當然說「近來」也不儘是近來,所謂「冰凍三呎,非一日之寒」,殖民餘孽,官商勾結百多年,只是上世紀末香港這個後殖民城市,終於真正碰上金融資本主義的結構性泡沫爆破浪潮(依美國馬克思學者哈維的講法,金融危機怎會是「百年一遇」?那根本是金融資本主義的常態!),加上港式自由市場進一步新自由主義化,資本的推土機開始以前所未有的高速,重新打造城市(現在還包括鄉郊)空間,一浪接一浪的,移山倒海,實行所謂「創造性的毀滅」。

執筆之時,剛好踏進地政總署的菜園村第一階段清拆行動之「大日子」。對於重建新村,政府一直多番阻撓,無視村民「先建後遷」的訴求。「先建後遷」本是人之常情,搬屋不是概念或上字遊戲,所謂「上屋搬下屋,唔見一籮穀」,又何況是一條老村?或許,政府官員坐慣超凍冷氣房,穿慣冷衫少見人,搬屋也喜歡用錢搭夠,買你一斤汗,做他山大皇。總之,未解決。還幸當天以蕉葉為盟的救火老中青細路,實行組織巡守隊護村。所謂「泥水工做門檻,過得自己也要過得人」。雖然政府大概心裡只希望連門帶屋帶人「一嘢剷盡」,乾手淨腳,但這次過得巡守隊才算!不知道警方會否再次派出警花,跟80後「埋身」肉摶,溝通溝通。至於到時會否繼開香檳顏射變普通襲擊,傾計變襲警,就不得而知了。正如《監獄風雲》名句:「我大聲唔代表我冇禮貌」,政府諸多小動作「可能都唔犯法,但唔代表公義。」祝各位巡守隊的義氣仔女,順風順水,而未能到現場幫拖的蕉葉朋友,則請留意獨媒的即時報導。人在做,天在看!

依照本站過往〈編輯室週記〉的做法,執筆編輯一般會綜合獨媒一週的重點文章,來個合縱連橫,一則方便忙得只能閱讀獨媒電子週報的讀者,二則希望串連看似分散的事件,碪破全局。至於成不成功,那倒是後話。然而,筆者想來另一種玩法。我會把一週重點文章列於文末,文章本身則集中談一談一件較少人留意,但未必不重要,而且跟眼前其他事件有關的事件。

牛棚這個東九龍戰場

事情是這樣的:九月下旬,土瓜灣「牛棚藝術村」舉行「土人土事」社區藝術計劃。「參展藝術家之一程展緯因目睹公眾長期進出牛棚受到產業署愈加繁苛之諸多限制,決定在藝術公社外牆懸掛橫額之位置,掛出一面對產業署管理手法作出批評之橫額作品。然而9月21日,產業署指示管理處要求藝術公社把該作品除下,繼而於9月22日改而發信予發信予藝術公社及Videotage(另一藝術村租戶),要求單位(於一日限期內)把自己懸掛於單位外牆的海報橫額統統拆除。」(見http://cattledepot.blogspot.com/2010/10/blog-post_07.html)結果,程展緯聯同其他藝術家發起「譴責政府產業署官員借行政手段打壓言論及創作自由,意圖消滅藝術家對於產業署長期不當管理牛棚的批評」網上聯署,成立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並於上周六在牛棚藝術村舉行了「牛棚搵鬼去 土炮Hello 喂!」,組織社區居民大會。

創作自由是藝術家的命根,加上天星皇后,以至一浪接一浪的都市重建浪潮,產業署要求藝術家除下作品,自然「同你死過」。但話歸兩頭,雖然聯署的其中一項要求是:「檢討對牛棚藝術村的管理政策,承諾日後以更靈活彈性的管理手法,寬鬆的管理方針促進而非扼殺創作自由和藝術發展的空間,尊重牛棚作為一藝術村,對促進本地藝術生態、社區文化發展的重大使命」,但若果明白牛棚藝術村的前世今生,便會知道在政策的層面,牛棚從來沒有被確認為一條藝術村。所以,在產業署的眼中,牛棚至今仍然是「馬頭角牲畜檢疫站」。當然,「馬頭角牲畜檢疫站」1999年遷至上水後,產業署接手,並打算重修後公開招租,供市民以市價作「辦公室或貨倉」租用。所以,從產業署一接手牛棚開始,便沒有因應「藝術村」或一般公共設置的基本要求,對牛棚的空間與設施作出合符消防條例等法例,以及作為向公眾開放的文化空間的實際需求之改裝。故此,牛棚藝術村開村初年,當夏天大家打開空調,會有齊齊跳掣的奇觀。記得2003年第一屆牛棚書展,適逢炎夏,展場之一藝術公社就更是「冰火兩重天」,下雨漏水,好天則如焗爐。結果,書香加汗香,份外親密。加上牛棚其中數座建築是歷史三級建築,所以產業署的管理也就份外嚴格。所以,在古物古蹟條例的金剛咒下,建築的格局自然不能大改,就算是在牛棚大門附近的牆壁懸掛橫額,早期也會因為要在牆身下釘而被禁止(後來則改用強力索帶)。

固然,何志平主政藝發局期間,發展牛棚藝術村的確有被收到其《三年計劃》的視藝發展綱領之下;而何醫生由藝發局主席變身民政局局長之後,更大力提倡藝術村政策(賽馬會藝術中心便是這個政策的結果); 但奇就奇在,當年建議產業署以直接租賃(Direct Lease)的形式,一批過將「馬頭角牛畜檢疫站」三年租予前油街藝術村租戶之民政局,卻一直沒有正式接手牛棚,讓一直妾身未明的牛棚,名正言的成為「牛棚藝術村」。而自1991年牛棚建村至今,「牛棚藝術村」便一直處於這種無人理無人管的暗晦狀態。

地區、土地、經濟、文化政治一籮籮

或許,「牛棚藝術村」的妾身未明狀態,也跟土瓜灣以至九龍城的妾身未明狀態有關。其實,早在土發公司年代,土瓜灣、九龍城等已被列為都市重建重點。就算是2001年市建局接手重建工作,也曾公開表明上述地點均屬重建重點。那麼,為什麼九年下來,市建局與發展商的推土機一直沒有向牛棚附近的十三街、木廠街等開刀?事實上,若果我們翻查馬頭角一帶的「分區計劃大綱圖」(Outline zoning plan,OZP),自1988年開始,該地帶的土地用途已慢慢由以「住宅、工業」為主改變為以「 住宅、綜合商住」為主。雖然,牛棚所在之地,其土地用途一直沒變(一半是「社區、機構或政府」,一半是「公共空間」),但四周卻早已天翻地覆了。

有地方人士認為,那跟九龍城重建計劃一直未落實有關。就算民政事務一直有跟九龍城區議會討論牛棚的未來,而作為老區的九龍城的社區設施(例如社區會堂),亦一直不足,但似乎各方力量等待的,正是九龍城重建計劃真正拍板。今年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重提加速九龍城的重建計劃; 加上去年發展局委託藝發局與中文大學建築系,對牛棚以及十三街一帶進行調查研究,早前並傳出發展局將會把牛棚發展成兼營食肆的「藝術村」;這一切會否又再次掀起一場涉及各方力量的混戰?可見,這已不單是「一條藝術村」的事了,若再把近來有關沙中線馬頭角段爭議,考慮在內,就簡直是六國大封相的格局。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諸君所正在或將要面對的,似乎已不單是一個「社區藝術計劃」的問題,而是盤根錯縱的地區、土地、經濟與文化政治。最後,若放眼發展局最近工廈政策對整個東九龍藝術工廈群落的影響,雖然可說是火頭處處,但那不也是同一個戰場?

最近,我有時會跟朋友半開玩笑,說在這樣的時代與城市格局,我們(包括藝術家朋友)大概應該下一點功夫研究政治經濟學,由馬克思的著作重頭讀起。碰巧,艺鵠最近搞了個《資本論》讀書組。時代召喚,大概是時候回到根本。

相關網站:
牛棚社區網絡關注組
牛棚我有份

一週重點文章:

菜園村
人在做,天在看 ——訪問尼泊爾籍村民阿蘇與Sibe﹝菜園村最新消息三﹞
菜園村巡守隊成立 傳十一月十八日第二次清場﹝最新消息四﹞

文化
評《命運建築師之遠大前程》
威尼斯雙年展推倒重來
已經無話可說了——《東宮西宮9之十大9官》觀後感

土地與社區
不想成為集體回憶:消失中的上水小販
早有舖排的既成事實

政治
補選、地區政治與改革契機
我們還有「選票、利益和權力」以外的政黨政治嗎?

中國
【廣州亞運系列】西關小姐也睡不安
在「彷彿」與「如果」之間的中國
齊澤克:一種投降式的抵抗(中譯)
齊澤克:西方會採用中國的專制政治嗎?(中譯)

海外
宋治德:法國大罷工系列報導 訪問鐵路工會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