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編輯室周記:反國教、備普選,民間動起來建立統一多元陣線

編輯室周記:反國教、備普選,民間動起來建立統一多元陣線

2012的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我們見到西環配票工作的功夫,彷彿他們對每一個他們能動用的選票都瞭如指掌,能透過細緻的分區,立於不敗之地。相反,泛民卻因為人民力量對民主黨的狙擊、公民黨的星級名單使李永達和陳樹英二人均不夠票數當選(當然,這與民主黨錯估形勢,錯誤分隊也很大關係)。結果,泛民雖然在地區直選取得101萬票,比建制77萬高三成,但前者議席卻只取得18個,比後者僅多1席。

另一個另人擔心的地方是,高投票率已不是泛民的救命丹。今年的投票率較2008年高出7.8%,一共有183萬人,較上屆多出31萬,但泛民票數的實質增長卻只有15萬票,建制16萬票。可以想像,若不是國民教育推高了支持泛民一邊的投票率,建制很可能會在地區直選取得多數,並於超級區議會功能組別,取得3席。如此一來,泛民於立法會的地區直選分組點票,將失去個人議案或法案修訂等關鍵少數的否決權。這次危守18席,真是抹一把汗。

政治光譜與多元路線

雖然選舉整體失利,但卻看到一些新的現象:泛民中不同政團的政治光譜拉闊了,人民力量與社民連加起來共26萬票,相信抗爭路線的選民由2008年約10%,增加至約14.5%;新成立的強調保護弱勢社群與基層的工黨三位候選人全數取得議席;越走越建制的民主黨,支持率和議席都在下跌;強調法治、公平/公義的公民黨則成為得票率最高、議席最多的泛民政黨。

由於泛民的支持者並不如親中建制支持者般,聽從別人的指使去配票,一個更廣闊的政治光頻有助未來的選舉配票工程,泛民選民可以透過自己的政治取態去投票和自行配票。

拉闊政治光譜需要差異和批評,泛民政黨應多就各種的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政策進行辯論、甚至激烈的批評,讓泛民支持者能選擇貼近自己理念的政團,但泛民並沒有本錢互相惡意抹黑與攻訐。(從這次的選舉結果,我們看到了惡性的競爭與攻訐,對不同政團造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

此外,我們要鼓勵本來非政治化的民間社會(包括教會、專業、社福、環境、社區、教育、文化社團)運動起來,更多地介入不同政策辯論,使其網絡能更積極地投入建設香港多元民主制度與政治文化。由於香港的選舉制度較有利小政團的發展,若泛民要同時取得議會的多數,並推出特首候選人,就需要透過全民性的民間運動,於統一陣線中走多元路線。

反國教:全民運動的試練

國民教育這場抗爭,可說是民間社會展示全民運動的一次練兵,十幾歲的90後與三四十歲的70後家長教師、與五六十歲的戰後第一代香港人,形成了一個跨世代的連線。為了「反國教」和「撐學民」,不同大大小小的團體都收集起聲明:社工基督徒、教師和凖教師、出版界、廣告界、青年學者、文化界、插畫家、大專教師、網誌作者、醫生、中學生、大學生內地生等等,並以各種各樣的方法:組織義教、製作影音錄像、寫分析文章、協助打理場地物資、上台講話表演、捐物資和借器材、參與絕食罷課、聯署等等去支持整場運動。

正如很多朋友說,對上一次如此大規模、自發式的動員,是在廿三年前的八九六四, 那次是為了支援北京的愛國運動,這次是捍衞本地社會免受黨國一體的思想毒害。如此龐大的民間網絡,在未來香港的社會變革和民主制度的建立,舉足輕重。

向撕裂民間的陰謀論說不

然而,不少人卻因為某些政治考慮去描黑這個自發的網絡,最廣為人知的是政治老手黎則奮把學民撤退的決定視為「葉國華圈養下,職業社運搞手」 的滲透;而陳雲亦把撤退視為中共/老左翼/80後/親美份子(點名李柱銘、陳日君)的部署。

同樣的「中共B隊、C隊」、「滲透」、「買起」、「擺佈」、「利用」的說法,廣傳於「人民力量」與「民主黨」的互相攻訐及左派報紙對反對派的所謂「起底」。這思想框架慢慢的進入了反對派的集體意識中,成為了魔咒,使大家不敢聚合、互相猜疑,甚至攻訐。這難道不是一種分化的洗腦操作?

要對抗這種語法框架(Syntactic)的政治操作,我們更要保持獨立思考,以社會政治分析取代懶隋的陰謀論,以開放透明的態度進行公開的對辯,以建設公義、民主、多元的社會作為合作的基礎,並改變僵化的山頭主義組織模式。

正如羅永生說,我們要走出集中、中心式的廣場想像情意結,透過多元並統一戰線的策略,打破既有的社會冷漠與區隔,自下而上推進香港的社會變革。新的廣場,是民間的運動場,既是一個多元聚合的空間,也可以遍地開花。而我們需要一波又一波的運動,一步一步的學習、實驗,透過實踐,慢慢的建立這個運動場。